《细胞》
纳米抗体平台可用于超强持久的抗病毒治疗
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Yi Shi等发现,自适应多表位靶向和亲和力增强的纳米抗体平台可用于超强、持久的抗病毒治疗。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
研究人员介绍了AMETA,这是一种模块化的多价纳米抗体平台,能够将强效的双特异性纳米抗体连接到人类免疫球蛋白M(IgM)骨架上。AMETA展示了20个以上的纳米抗体,从而对多个保守且具有中和能力的表位实现超强的亲和力结合。利用针对SARS-CoV-2的多表位纳米抗体和结构引导设计,AMETA构建体显著增强了抗病毒效力,超过单体纳米抗体100万倍以上。
这些构建体在针对包括奥密克戎亚系在内的病原性沙贝冠状病毒的超强、广泛和持久效力中展现了强大的临床前效果。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和建模的结构分析,研究人员揭示了单一构建体中包含的多种抗病毒机制。在皮摩尔到纳摩尔浓度下,AMETA能够有效诱导刺突蛋白和病毒之间的交联,促进刺突蛋白的后融合状态并显著削弱病毒的功能。AMETA的模块化设计能够实现快速、低成本的生产,并适应不断演化的病原体。
研究发现,病原体不断演化,并可能产生突变以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和治疗。应对这些逃逸机制需要靶向演化上保守的弱点,因为这些区域的突变通常会带来适应性成本。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9.043
研究揭示海马体支持记忆的神经元动态机制
美国贝勒医学院Jeffrey C. Magee等研究人员揭示了海马CA3区支持记忆的神经元动态机制。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细胞》。
海马CA3区在记忆的形成和检索中至关重要。尽管科学家提出了各种网络机制,但缺乏直接证据。通过对小鼠进行细胞内膜电位记录和光遗传学操作,研究人员发现,CA3区的位置场活动是由CA3锥体神经元间递归突触的行为时间尺度突触可塑性(BTSP)对称形式产生的,而在齿状回(DG)突触中并不存在。
进一步的操作揭示从内嗅皮层而非DG的兴奋性输入,是动物运动更新位置细胞活动所必需的。这些数据通过一个计算模型加以捕捉,该模型使用BTSP和外部更新输入在在线学习条件下产生吸引子动态。
理论分析进一步强调了此类网络的优越记忆存储能力。这些证据阐明了海马中学习和记忆形成的细胞与回路机制。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9.041
《癌细胞》
研究确定DLK1为神经母细胞瘤免疫治疗靶点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教授Sharon J. Diskin团队进行的一项蛋白质组学表面组研究,确定了DLK1作为神经母细胞瘤的免疫治疗靶点。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癌细胞》。
研究人员展示了对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的综合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分析,以识别神经母细胞瘤的生物相关细胞表面免疫治疗靶点。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了60个高可信度的候选免疫治疗靶点,研究人员优先选择了DLK1进行进一步研究。
DLK1的高表达与超增强子直接相关。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了DLK1在细胞表面的强表达。通过短发夹RNA介导的DLK1沉默处理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会导致细胞分化增加。针对DLK1的抗体-药物结合物ADCT-701在表达DLK1的神经母细胞瘤异种移植模型中显示出强效且特异的细胞毒性。
由于在几种成人和儿童癌症中发现了高表达的DLK1,该研究展示了蛋白质组学方法的实用性,并确认了DLK1作为免疫治疗靶点的潜力。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4.10.003
《地质学》
沼泽地形揭示风暴潮驱动的沉积特征
近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Davide Tognin的研究成果显示,沼泽地形揭示了风暴潮驱动的沉积特征。相关论文发表于《地质学》。
由于海平面上升而面临被淹没的威胁,盐沼成为了宝贵的潮汐地貌。在洪水反复期间,沉积物沉降支持的沼泽吸积可能抵消相对海拔的损失。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意大利威尼斯潟湖长达3年的沼泽沉积测量记录,发现风暴潮实质上维持了沼泽沉积物收支,局部贡献了高达90%的沉积物,并对沉积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汹涌增加的水位促进了风浪驱动的沉积物通量直接穿过潮滩-沼泽过渡,改变了潮汐沉积模式,从而影响了沼泽的地形海拔和形态。
研究人员比较沉积模式和地形剖面后发现,在沼泽地形中可以找到风暴潮沉积的特征,因此他们建议,将其作为驱动沼泽垂直演变的易于检测的指标,代表了不同物理过程的相对贡献。将全球其他具有不同潮差和波浪暴露特征的沼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支持了盐沼地形剖面与控制沼泽演变的物理过程之间的联系。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30/G52552.1
《中国科学报》 (2024-10-29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