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23-1-31
选择字号:
雨林博物闯关行

侯欣梅(右一)为小游客讲解雨林博物闯关行活动。版纳植物园供图

■本报记者 胡珉琦

“一到春节,植物园游客量就爆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的赵金丽说,版纳植物园自1月以来,旅游接待量一直在高位运行,春节高峰时日均游客超过2万人次,刷新了入园游客量最高纪录。

版纳植物园的春节科普活动——“癸卯迎新春·雨林博物闯关行”从大年初二一直持续到初六,每日有近千人参与。负责科普活动的环境教育中心工作人员不仅要给每位参与者介绍活动规则,还要现场解说各种神奇物种背后的科学故事,几乎是满负荷工作。

“升级通关”不是终点

大年初三,两个来自福建的三口之家,直奔雨林博物闯关行活动区,两对父母带着两个小学生配合默契,不到1小时就成功通关。

一路上,他们揣着一叠厚厚的资料,这引起了赵金丽的注意。仔细询问后得知,那是他们提前准备的活动攻略。

大人和孩子不仅阅读了大量版纳植物园公众号的科普文章,找到了活动预告提到的闯关问题的答案,甚至预想了更多的通关问题,搜索了相关知识点,列出了可能的答案,最后还把所有资料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能把一个小小的科普活动的攻略做得如此用心,让赵金丽非常惊喜。

“版纳植物园的这些生物太有趣了,我们都没见过,如果有机会我们还想参加这样的活动。”几位家长意犹未尽地说。

会装“屎”的蛙、会“生气”的鱼、会“飞”的蜥蜴、版纳最臭的“尸”花……雨林很神秘,而生活其中的这些独特物种,就是雨林的最佳品牌。

为此,这个春节,环境教育中心专门设计了雨林博物闯关行活动,参与者需要根据任务卡线索,从“雨林之美——勐仑生物多样性记录展”“艺术邂逅科学:第四届热带雨林中国画写生作品展”“罗梭江本土鱼类展”以及蔡希陶花园等展览的300多幅图片或活体中找到准确的物种,提供物种名称,并描述物种特征。活动共设四个关卡,每通过一关,就能获得相应等级的雨林博物文创产品。

活动现场,看着孩子们戴上自己赢得并亲手制作的博物小达人勋章,赵金丽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2018年从版纳植物园环境教育专业博士毕业至今,老家在安徽的赵金丽就没有过过一个团圆年。其实不仅是春节,每年所有重要的节假日都是版纳植物园的游园高峰,环境教育中心的成员们总是要绞尽脑汁设计新颖的科普活动。

“神奇的生物是一个媒介,围绕它们开展的科普活动不仅能够传递知识,还能增进人们对科学家的理解及对兴趣的培养,塑造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活动能够锤炼孩子们勇敢、独立的品性,建立起更紧密的亲子关系和更广泛的社会关系。”近来,“成长”这个关键词一直萦绕在赵金丽心间,她希望未来版纳植物园的一系列雨林博物活动能升级为孩子们的成长营地。

成长的样子

杨昊是雨林博物闯关行活动中唯一一位研究生志愿者。刚入学半年的她专业方向是保护生物学,此前版纳植物园的博物达人训练营、观鸟节活动她都踊跃参与。这位从小热爱爬山和自然观察的姑娘说:“博物学是我的一个小世界,一个唯有热爱和快乐的世界。”

“很多时候科研和科普中间是有一道很深的鸿沟的。”但杨昊越来越感受到,参与科普活动有助于吸纳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从而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我还能把这些生物学知识传递给更多人,激发他们的兴趣,让自己更有成就感。”

正在读高三的侯欣梅和其他工作人员都不同,雨林是她的家,假期当志愿者就是回家“帮忙”。

侯欣梅从小跟着从事生态学研究的母亲彭艳琼在版纳植物园生活,她在园子里咿呀学语、蹒跚学步,长大后成了一个不怕蚊虫的姑娘。植物园的一些代表性物种是她最熟悉的,给游人科普物种知识自然是游刃有余。

大年初四下午,侯欣梅在罗梭江本土鱼类展厅里留意到一名初中生,为了一个关卡的问题,低着头整整找了1个小时的答案,没有丝毫的不耐烦。他的好奇、专注令侯欣梅印象深刻。

如今她远在昆明求学,夜游植物园、观鸟活动、博物讲解……这些经历都成了同学堆里独一无二的故事。

“高中学习压力大的时候,我会很想念植物园。无论什么时候回到这里,我都被积极的情绪拥抱着,觉得舒适自在。”侯欣梅告诉《中国科学报》。

作为女儿的自然启蒙老师,已经扎根版纳植物园20多年的彭艳琼希望孩子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智慧,学会欣赏自然之美,这是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给予的最珍贵的“礼物”。

《中国科学报》 (2023-01-3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