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欢欢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22-7-7
选择字号:
科研在这里没有按下暂停键

■本报记者 陈欢欢

今年3月以来,上海市经历了疫情防控最严峻的一次考验。面对突发疫情,逆行的不仅有医护人员,还有大量的科研人员。

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各科研单位,许多科技工作者背上行囊,赶在封控之前住进实验室,开始了疫情防控和科研攻关“双线作战”。

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科研工作不仅没有按下暂停键,还取得了丰硕成果,确保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按时向前推进。他们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上海抗疫贡献力量。

坚守阵地 逆行攻关

“我们养猴子的不敢回家,已经买了睡袋睡在单位。”因为担心回家后被隔离,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实验动物平台和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100多位员工主动请缨,3月8日起带着充气垫、被褥等生活用品在动物房轮班留守。

2300多只实验猴、约12000笼小鼠、约1000笼大鼠、3280缸斑马鱼……虽然忙得连轴转,但大家知道,确保它们的健康,就是确保科研攻关能顺利开展。

面对严峻的疫情,中科院上海分院多名员工扛着行李进驻园区,和仪器设备睡在一起,争分夺秒地工作。

在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航天工程部,留守的科研人员实行两班倒,一批人从早上8点工作至晚上8点,另一批则接力奋战至早上8点。大家要么打地铺,要么搭行军床。“困了就睡一会儿,醒来接着干,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科技攻关上来。”航天工程部部长侯霞表示。

该所领导班子和200余位科研骨干在一线的坚守换来一系列成果:国际首颗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大气探测激光雷达主载荷成功随星发射;中国空间站实验舱II高精密时频柜冷原子微波钟项目正样产品完成研制,并于6月15日发运至北京;国家重大专项核心元器件N41钕玻璃用包边玻璃完成研制……

3月底是上海疫情防控关键阶段,恰恰也是许多科研项目的攻坚时刻。

在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一支攻坚小组的连续封闭作战下,3月27日,基于国际先进的自种子谐波辐射放大模式自由电子激光首次实现工程目标。3月30日,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顺利通过了专家工艺测试,所有验收指标均已实现。

自3月底封控伊始,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200多名科研骨干就坚守在岗位开展科研工作,4月20日开始陆续又有300多人分批返岗,20余个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开展科研攻关,完成了19型56星320余台(套)卫星单机的验收、装调和测试。在疫情封控关键时期,大家克服重重困难,将4颗卫星陆续送抵卫星发射中心。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多个课题组员工赶在封控前最后一刻扛着行李进园区,顺利完成航天器热控涂层与材料研制等多项工作。“90后”科研新兵田润负责陶瓷素坯的预烧工作,从嘉定园区开始封闭管理之后就睡在了办公室沙发上。身为郭景坤透明光功能陶瓷攻关突击队的一员,他说,“我感到非常自豪。去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党组织活动让我深受鼓舞,在这样一个困难时刻,作为一名党员,我需要站出来,保障科研工作不断线。”

疫情之下,多个国家重点项目所需材料供不应求,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作为我国多种重大战略有机材料研制和生产的独家单位,收到了多封紧急求助函。在上海市政府和相关园区的支持下,他们紧急启动复工复产,保障了材料供应。

一手抓防疫 一手抓保障

这样的成果涌现,离不开中科院上海分院及各研究所的统筹协调和总体部署。他们研究制定了详细的疫情防控预案,统一指挥、综合协调,一方面抓细抓实疫情防控工作,一方面为科研任务的运行实施提供保障支撑。

3月中下旬,枫林园区出现职工密接状况后,上海分院第一时间紧急协调徐汇区有关部门和区疾控、所辖街道,落实流调查明路径,组织力量对1600余名职工和学生连夜开展核酸检测,两家研究所主要领导坚守现场,直到次日凌晨3点半才顺利完成。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王燕虽是领导班子中年龄最大的女同志,却主动提出值守园区,这一留就是两个月。她带头搬运抗疫物资,组织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全程参与核酸检测,联系协调医院为有需要的学生开具急需的处方药物,解了燃眉之急。她还在微信群里和视频会上安抚学生的焦虑情绪,关注大家身心健康。

在这场抗疫战斗中,中科院上海分院广大党员干部下沉一线,驻守园区近60天,为大家采购睡袋、洗漱用品等生活保障用品,及时对公共区域进行消杀,并安排送餐服务,全力保障重大科研攻关不停步,重大科技设施运行不停歇,重要支撑平台维护不停滞。

疫情期间,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在研植物空间实验项目团队要奔赴海南文昌发射基地。上海分院分党组积极协调,及时落实办理车辆离沪证明并协助跨省转运,最终历时32小时,于5月16日到达海南就地隔离,保障了科研任务按计划进行。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也在疫情期间想方设法转运40余名科研人员到武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5月19~23日,2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实验堆主体系统安装全部完成。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第一时间多方协调,保障大型核磁设备和生物实验室必需的液氮供应、实验动物饲料配送,为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保驾护航。

发挥专业优势 服务人民大众

在科研攻关的同时,中科院沪区各科研机构也发挥专业优势,为上海市防疫工作贡献力量。

例如,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领衔开发的移动式核酸检测实验室24小时不停歇运行,与气膜检测实验室互为补充,在上海市防疫一线发挥重要作用。

3月中旬,上海市紧急招募PCR核酸检测志愿者。中科院科研机构相关专业的64名志愿者(前后两批次共135人)连夜准备,在一天之内集结完毕,于3月18日前往嘉定的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他们利用专业知识,仅用一周就建立并磨合出了一套高效工作流程,将样本检测量从最初的12小时5000个,提升到了8小时1.6万个。

在社区防控工作中,还有一支科技工作者志愿服务队伍。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30名志愿者在枫林街道连续20多天开展转运协调、技术保障、核酸扫码、搬运物资、配送药品等志愿服务;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先后7次协助天平街道完成1万多人次的核酸检测,被社区誉为“最积极和最靠谱的志愿者团队”;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于封控前派出3批38人次社区志愿者,协助街道完成4000余人次检测任务……

截至5月底,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共有2670名党员担任社区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29895次,累计服务86490.5小时,发布抗疫日记3672篇。

据悉,在党员先锋的带动下,截至5月底,先后有42名奋战在疫情防控和科研攻关一线的科研骨干、青年学子、志愿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能量调控材料重点实验室的熊有缘说,“最开始就是想在疫情紧张的时候出点力,在加入志愿服务队以后,看到党员同志们都带头冲在一线,不计个人得失,将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后,心灵受到了触动,于是便想向这个发光发热的组织靠近,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中国科学报》 (2022-07-0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闪电产生的能量波可传至遥远太空 征集|2024基金放榜!你杀出重围了吗
1吨月壤可产50人1天饮水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