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国强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1
选择字号:
回望中国特色科技社团体系的百年之旅

■王国强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101岁诞辰,今年还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科技社团是联结中国科学家最为有力的组织形式,回顾其在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和中国科学文化事业中的奋斗之旅,对于中国科技界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坚定创新自信、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以科学谋救国创设科学社团

为科学而科学在近代中国并不存在,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从开始就融入到中国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中。作为科学共同体的最初形态,为科学而科学是科学社团科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最为典型的就是英国皇家学会。中国的科学社团诞生与西方科学社团有着很大的不同。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科学近代化的起点。空前的民族危机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要救中国就要学习西方、学习西方科学。

先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接着是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发起的洋务运动。

甲午战败给中国有识之士带来更大的刺激,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一场浩浩荡荡以兴学会、办报刊和建学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启蒙运动,其中兴学会是中心。

据统计,从1895年至1898年在中国各地成立了68个学会。戊戌变法失败后,从1899年至1911年又陆续成立了约600个学会。这些学会中至今仍然存在的有中国药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华护理学会。

虽然绝大多数戊戌学会存续时间短、规模小,但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事物,发挥了“开风气、联人才、伸民权”的重要作用。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北洋政府成立,中国陷入政局动荡的时期,革命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各种救国方案兴起。

种种救国救民措施的不断失败,让中国新一代的先进知识分子彻底觉醒,认识到只有进行文化启蒙,特别是科学文化的启蒙,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

在民主政治上,以1915年陈独秀等创刊《青年杂志》为开端,至国共两党联合发动国民革命前夕为结束;在科学文化上,以1915年任鸿隽兴办《科学》为起点,以中央研究院的建立为终结;在现代教育上,以1916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为肇始,至现代大学教育在中国兴起为标志。从此,“德先生”和“赛先生”深入人心,继而是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诞生、现代科学体制在中国扎根。

在这段时期,中国形成新一代科学家群体,出现了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社团,形成了中国科技社团上的第二次浪潮。

其中,影响较大的综合性学会有中国科学社、中华学艺社、中华自然科学社等,影响较大至今仍然存在的专门学会有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天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化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数学会等。

1915年10月出版的《科学》第1卷第10期刊载的《青年杂志》创刊号广告和《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刊载的《科学》广告。(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以团结求报国,引领科技界统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至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胜利这段时期,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民族振兴事业产生极大认同,红色科学社团开始兴起。

在解放区,1938年高士其、董纯才等在延安发起成立国防科学社;1940年毛泽东、吴玉章等在延安领导发起成立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并陆续成立一些地方分会和专门学会;1942年成仿吾、陈凤桐等在灵寿发起成立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界协会;1948年李富春、王首道等在哈尔滨发起成立东北自然科学研究会。

在国统区,1939年周恩来、潘梓年等组织领导了团结爱国科学家的读书会——自然科学家座谈会,并在此基础上于1945年指示涂长望和梁希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6年郭沫若、马叙伦在重庆发起成立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后,分别在成都、南京、上海、北京、香港等国内各地和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外建立了分会。

据统计,包括分会和前身在内红色科技社团总量有70多个。红色科技社团虽然规模较小、成立时间较短,但是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社团的体制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红色科技社团的成立,为党的统一管理规划科技发展的思想积累了初步的实践经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联合统一已成为中国科技界共识。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中国共产党同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立新中国由此开始。中国科技社团作为团结联系中国科学工作者的最为普遍和最为有力的组织形式,开始担负起推动科技界团结起来建设新中国的历史使命。

1949年5月,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香港分会率先提出召开全国性科学会议并建立全国科学工作者的组织的建议,得到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会和北平科技界、中国化学会北平分会的赞同。

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鼓励下,科技界团结统一并共同参与建设新中国的工作便拉开了序幕。

1949年5月在北京饭店举行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第一次促进会,会议决定由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东北自然科学社四团体发起,邀请国内理、工、农、医各界及各地区的有关机关和团体的代表共同组成科代会的筹备委员会。

1949年7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议在北京召开,推选出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正式代表梁希、李四光、侯德榜、贺诚、茅以升、曾昭抡、刘鼎、严济慈、姚克方、恽子强、涂长望、乐天宇、丁瓒、蔡邦华、李宗恩等15人,候补代表靳树梁、沈其益等2人。由此,中国科协的前身成为人民政协的发起和组成单位。

1950年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北京清华大学礼堂开幕。吴玉章在开幕词中说:“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科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中,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地要努力参加巩固和建设新国家的工作。在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里,科学工作不再依靠私人的提倡或所谓‘慈善’性的援助,而是明确地成为国家的事务。”

大会形成的主要成果有:一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二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明确了方向、提高了认识;三是科技工作者与政府、企业部门密切联系有了良好的开端;四是决定成立“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两个组织(前者是各种科学专门学会的以团体为单位的联合组织,偏于“提高”,后者是以个人为会员的科学技术与知识的普及工作的总枢纽);五是通过了两个组织的组织方案要点,及由50名委员组成的全国委员会名单,推举出吴玉章为两个组织的名誉主席。

大会闭幕次日,全国科联委员会会议推举李四光为主席,侯德榜、曾昭抡、陈康白为副主席,严济慈为秘书长,涂长望、丁瓒为副秘书长;全国科普委员会推举梁希为主席,竺可桢、丁西林、茅以升、陈凤桐为副主席,夏康农为秘书长,袁翰青、沈其益为副秘书长。

1950年至1958年,全国科联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建设和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社会改造和抗美援朝斗争,并开展学术活动。全国科普主要是组建地方科普网络和开展各式各样的科普宣传活动。

1958年9月18日至25日,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在全国政协礼堂联合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合并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简称中国科协)。

从此,中国科协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一样,正式成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之一。

1940年,《新中华报》刊登的研究会成立报道。

《中国共产党与科技社团的百年》,王国强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定价:198元

1942年1月,《新华日报》对自然科学座谈会座谈民族工业问题的报道。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正式代表和候补代表合影(缺李四光),后排左起:涂长望、恽子强、严济慈、靳树梁、蔡邦华;中排左起:姚克方 、贺诚、沈其益、丁瓒、乐天宇;前排左起:曾昭抡、茅以升、刘鼎、梁希、侯德榜、李宗恩。

以奉献图兴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新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一代留学生的回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建设和发展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学会成立的浪潮。学会再次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这个时代思想文化潮流的引领者、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

从1977年到1989年,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体系中新成立的学会共有104个,仅1978年至1979年两年就成立了35个;从1989年到2008年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增加了17个;截止到2011年,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数量达到了198个,两级学会达3800多个。

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学术活动丰富多样,社会职能得到大大拓展,形成了多元社会角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社团体系。

在这个时期,中国科协树立了“三主一家”的社会形象(即“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主要代表、科技工作者之家”),形成了“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即“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加强自身建设”)。

1978年3月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部分代表合影。

以创新助强国,同心共筑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社团体系进入到以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新时代。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科协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以中国科协所属科技社团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社团体系,以创新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截至目前,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共有211个,覆盖理科、工科、农科、医科和交叉学科五大门类,设立分支机构5500余个,个人会员604万余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

总之,中国科技社团在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各个时期都书写了辉煌的奋斗篇章。

(作者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22-07-01 第3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