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涛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4-14
选择字号:
沈焕庭:水善下终成海

①2012年9月,沈焕庭在新建的青草沙水库。

②1990年,沈焕庭作“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与环境影响”报告。

③2003年,沈焕庭在美国华盛顿参加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学术研讨会。

④1985年,沈焕庭(左)与美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河口海洋学家普里查德合影。

■汤涛

沈焕庭(1935年— )

河口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1935年9月1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5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并留校任教。1960年至1961年在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进修物理海洋学。1980年参加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调查研究,1982年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太平洋环境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1983—1984年由杨振宁基金资助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学。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兼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理大气海洋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LOICZ)中国委员会执行委员等职。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以及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等荣誉。

在完成沈焕庭先生的资料采集以及一系列口述访谈和大量文献的研读之后,一位睿智谦和、视野广阔、治学严谨、经世致用,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科学家形象跃然于眼前。

尊师崇教,桃李满天下

沈焕庭出生于太湖湖畔的无锡,从小深受繁盛的江南文化熏陶。《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沈焕庭在基础教育阶段,虽然身处战火乱世,但他有幸遇到不少好师长。最典型的是他在私立无锡县胶南初级中学就读时的孙荆楚校长。

孙荆楚掌校期间,延聘了一批思想进步、知识渊博的老师来校任教,如教授语文的冯其庸(后成为红学家)、教授美术的朱锋等。孙荆楚坚守民族气节,抵制奴化教育,教学中不用日伪课本,带领教师自编教材。他极为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坚持每星期开周会,教导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沈焕庭回忆道,“孙校长北大毕业后回乡办学,把全部精力灌注到教育事业上,使我深受感动,萌发了艰苦奋斗、读书救国的思想”。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沈焕庭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大)地理系学习后遇到了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良师益友,如李春芬、胡焕庸、严钦尚、周淑贞、金祖孟、陈吉余等。这些老师为他在专业培养、良好学风和科研精神培养等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将他引入地理学的殿堂。

李春芬是我国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国家区域地理学专业博士点首批导师。沈焕庭回忆,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科研精益求精,“李先生对我一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影响都很大,是我人生的楷模、治学的良师”。

胡焕庸为中国近代科学地理学和人口地理学的奠基人,于1935年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人口之分布》,发现了中国人口分布的“黑河—腾冲线”。这条线被称为“胡焕庸线”,是唯一以人名命名的中国地理界线。在沈焕庭记忆中,胡先生讲课的特点是综合性强、高屋建瓴,能把复杂的问题讲得简明扼要。

严钦尚是我国比较沉积学的开拓者和倡导者,在冰川与荒漠、河流与坡地、现代海岸与风暴潮沉积、油田地质以及环境演变等领域多有建树;周淑贞率先在我国提出城市气候的热岛效应、湿岛效应、干岛效应等五岛效应,开创了我国城市气候研究之先河,被国际城市气候学界誉为全球功绩卓著的“五大先驱学者”之一;金祖孟是地理教育家和天文地理学家,在《中国古宇宙论》中提出过非常新的观点;陈吉余是我国河口海岸学的奠基人,是将河口海岸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主要开拓者……每当回忆起这些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先生们,沈焕庭总是感到非常愉快。

在华师大学习期间,沈焕庭善于广收博纳,他如是总结经验:一是教学要与科研相结合;二是研究一定要多学科结合,如胡焕庸将天文、气候、地质、地貌相结合并为我所用;三是要一专多能,老师们知识广博,但都把有限的精力投入某一领域;四是人品高尚,如李春芬所言“正直做人,真诚做事”。

1957年,沈焕庭从华师大地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任教授,1990年任硕导和博导,2008年正式退休。其间,他与人合作发表论文220余篇,出版专著10部;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30余位,为河口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批学生大都成为我国河口海岸领域的著名学者。

2015年,沈焕庭80岁寿诞,1983级博士生、浙江大学教授金元欢特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贺沈焕庭老师八十大寿》,表达了对导师的感恩和崇敬之情——

河口海岸且倘佯,八十如君鬓有霜。

喜数鹤筹添海屋,快扶鸠杖出沧浪。

才名自昔推三风,文采于今灿七襄。

比去期颐知不远,百年还醉六千觞。

宝钢水库的国际样板

在沈焕庭60余年的教学研究中,他先后经历地理、海洋、河口三个不同学科的转换。尤其在步入河口研究领域后,他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研究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他提出盐水入侵等相关理论,为当时的上海宝山钢铁厂(以下简称宝钢)避咸蓄淡水库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成为国际样板。

当时根据联合国专家组的预测,上海是21世纪饮水严重缺乏的六大城市之一。黄浦江是上海的主要供水水源,但从长远看,黄浦江的水量和水质都难以满足上海各方快速增长的需要。将长江作为上海城市供水的第二水源,是未来可期的选择。沈焕庭自始至终参与了这一系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1976年,水利电力部提出南水北调东线方案后,社会各界对此质疑不断。其中焦点是会不会加重长江口的盐水入侵,从而影响河口地区特别是上海的生活和工农业用水。1978年,受中国科学院委托,沈焕庭等人专题研究南水北调对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的影响。1980年3月,他在《人民长江》杂志发表《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初步研究——兼谈南水北调》一文,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出:东线南水北调会加重长江口盐水入侵。

这篇文章像一束火把,一下子照亮了宝钢的取水方向,为宝钢从长江河口引水提供了理论依据。时至今日,时任宝钢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兼引水办公室主任凌逸飞仍然记得当年他读到沈焕庭这篇论文时的激动之情。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决定在上海长江边建设宝钢。根据中日双方确定的技术指标,宝钢的工业用水按设计要求,氯化物的标准比饮用水还高,月平均值不能超过50mg/L,最高值不能超过200mg/L,若超标会造成钢材产品和设备内冷却管道锈蚀。而1979年一季度吴淞氯离子浓度最高值达3950mg/L,比要求的最大值约高出20倍,比平均值约高出80倍。中日双方专家从吴淞口沿内河上溯找到72公里处的淀山湖石塘港,认定该处水质合格,可作为宝钢冬季水源地。此方案经当时的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批准,已动工铺管8.6公里。

然而不久,有人大代表质疑冶金工业部和宝钢领导:宝钢建在长江边,为什么冬季不用长江水,而偏偏要到数十公里外的淀山湖去取水?在万般困惑中,凌逸飞读到沈焕庭的《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初步研究——兼谈南水北调》一文,豁然开朗。

在论文中,沈焕庭首先阐述长江口、黄浦江盐水的入侵情况,1978年冬及1979年春的严重盐水入侵及其对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预估南水北调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影响;其次,首次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径流在潮流、风浪、海流等多种因子作用下,长江口盐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沈焕庭的这篇论文为宝钢提出的择机取水建造避咸蓄淡水库、从淀山湖引水改为从长江河口引水的设想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宝钢结合沈焕庭论文提出的方案,经多方进一步论证,于1982年9月获国务院批准。3年后,宝钢成功地在附近长江口边滩上建造了一座避咸蓄淡水库。后经国家科委组织鉴定,该方案为国家节约基础投资4730万元人民币,每年节约运行费441万元人民币。

宝钢水库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宝钢近期和远期的用水问题,而且开创了入海河口利用淡水资源的先河,为上海及沿海江河入海河口附近地区和城市的淡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范例。1997年,国家计委批准成立“沿海水资源开发工程中心”,拟进一步推广这一“避咸蓄淡”的开发河口淡水资源的经验。

“20多年来,宝钢水库证明了当年沈焕庭教授等的学术论文中关于长江口氯离子时空变化规律的阐述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今不仅有了成功的第一例宝钢水库,而且有了第二例陈行水库、第三例青草沙水库和第四例崇明西沙水库,还有了钱塘江口的珊瑚沙水库和珠江西江口的珠海水库,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凌逸飞评价说。

研究成果能在生产实践中起到如此大的作用,沈焕庭备感欣慰。他带领团队再接再厉,根据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需求,对长江的盐水入侵和淡水资源开发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2003年完成《上海水源地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研究》。该研究明确提出,上海水源地重点应从黄浦江向长江口转移,青草沙水源地是上海管辖范围内的最佳水源地。这一观点,与2005年12月由国内26位资深专家评估审查得出的观点高度一致。青草沙水库于2007年开工建设,2011年全面投入运行,给上海市人民带来了清澈优质的自来水。

沈焕庭积极思考河口学科的发展,希冀通过自己思考,使人与河口和谐相处,让河口给人类带来更多福祉。

倡导“三结合”,构建理论体系

华师大自然地理学创建于1951年,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自然地理学科。1957年该系创建我国第一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沈焕庭先后担任河口研究室主任、河口海岸研究所所长、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带领室所同仁向河口与海岸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为国家和地方作出了较大贡献,使河口海岸学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学科。

在长期的河口海岸研究中,沈焕庭逐渐感悟到,研究河口地貌融入动力学内容,将动力、地貌、沉积相结合颇具价值,但这三者的结合主要体现的是物理过程。但仅考虑物理过程有不少问题无法研究清楚,必须同时研究化学、生物过程对它的影响。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沈焕庭与有关单位合作并培养研究生,积极开展化学、生物过程研究,倡导和践行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研究相结合,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数学的研究成果揭示河口千变万化的奥秘。

沈焕庭最先在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中初步尝试,得到了同行的肯定与鼓励。河口最大浑浊带是一个广泛存在于潮汐河口的重要自然现象,它在河口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对许多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的化学行为、迁移及归宿产生显著影响,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我国入海河口众多,类型复杂,含沙量大。沈焕庭等结合长江口通海航道的开发利用,对最大浑浊带进行专题研究,率先发表了我国第一篇专门讨论河口最大浑浊带的论文——《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变化规律及成因探讨》。之后,同类研究在我国瓯江口、椒江口、珠江口、黄河口等其他河口相继展开。

上世纪80年代末,沈焕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以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对河口最大浑浊带进行深入的综合性研究。

经过5年多的努力,他对国内外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的进展,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发育的环境,悬沙的时空变化规律、地形和悬沙浓度等对最大浑浊带的影响,最大浑浊带中的地球化学过滤效应、浮泥、底质、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我国河口最大浑浊带的特性与类型等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取得了一批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有关河口浑浊带的著作——《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

沈焕庭的系列研究成果为河口拦门沙航道水深改善、排污口选址和水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丰富了河口最大浑浊带的研究内涵,推动了河口沉积动力学的发展,并表明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研究相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河口学发展推上一个新台阶。

此外,沈焕庭多年来一直为中国河口海岸学科的发展不停奔走。他参与全国河口海岸学科发展和开发利用的规划制定。他代表原国家教委参加《海岸带及邻近海域开发》报告起草工作,主持完成《河口综合开发》等的起草和总课题的汇总,系列文本成为开发我国海岸带及邻近海域的重要参考文件。

沈焕庭在多年研究生涯中脚踏实地、敢为人先,正如时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俞立中所言,“沈焕庭先生是国内最早参与河口海岸研究的‘四大金刚’之一。在科研实践和教书育人过程中,他不仅积极倡导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研究与地质地貌过程研究相结合,而且付诸实践,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河口学的综合学科体系而不懈努力,推动了河口学的发展”。

作为老一辈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沈焕庭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奋斗的典范——“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无论遭遇如何,他始终初心不改、踔厉笃行;“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无论环境如何,他始终怀抱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挚爱,不计名利得失,用自己的专业研究推动国家和地方建设……

这是沈焕庭学术成长历程留给我们的精神启迪。(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1959年,沈焕庭在长江口潮滩观测。

▲1980年,沈焕庭(前排左)参加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调查研究。

本版组稿负责人:张佳静

《中国科学报》 (2022-04-14 第4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