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麟蕴 孟含琪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22-4-11
选择字号:
从无到有——
科研“新星”见证“巡天”成长

■新华社记者 颜麟蕴 孟含琪

受疫情影响,眼下的长春进入“静止”状态。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工作的王维依旧忙忙碌碌——虽然不能去单位办公,但这个巡天空间望远镜项目的“90后”副主任设计师每天都在家看文献,写项目文档、视频研讨,参加线上会议……

“现在是初样研制的关键时期,就算居家办公,也必须对之前的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审视和讨论。”王维说。

王维所负责的巡天空间望远镜项目,是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一部分。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便于我国科学家长期开展有人参与的、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巡天空间望远镜是中国空间站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可以带回宇宙全景的高清晰图像。

1990年出生的王维,从小喜欢读书和思考,高考时报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物理电子学方向。毕业时他面临两个选择:去科研院所做研究,或者到杂志社做编辑。他选择了前者。

怀揣着对航天事业的热爱,王维于2012年进入长春光机所工作。刚一入所,就加入了巡天空间望远镜项目团队。“作为新人,能加入这么重要的团队,感觉很自豪,压力当然也不小。”他说。

当时,美国哈勃望远镜已经在轨运行超过20年,而中国还没有类似项目,在很多关键技术上是一片空白。王维和团队成员从头学起:看一篇篇文献,分析、讨论每一个关键问题,制作最基础元件、计算材料参数,一点点去建模、不断优化……

一次,他们研究“杂散光”,需要计算地球反照率的数值。当时,国内还没有相关的数据和参考。王维与两位同事分别查阅各类文献,寻找不同算法,其间经历过多次失败,最终耗费4个多月解决了问题。“那一刻特别有成就感。”王维说。

10年来,王维和同事们不敢懈怠,直至如今巡天空间望远镜已形成初样。其升空后,将具有与哈勃相当的空间分辨能力,但视场面积将是哈勃的300多倍。

让王维感受颇深的,还有近几年的科研环境变化。比如,人才评价体系的改变,以及所里对青年科研人员的重视。

2016年起,长春光机所将人才评价考核制度化:考核科研人员时,不唯论文、奖项指标,而是凭实际贡献。王维正是这项制度的受益者。工作后,王维一直从事巡天空间望远镜项目研发,既没有获得奖项,也没有发表论文,但由于不断推动项目前进,他获得了应有的绩效。

近年来,长春光机所陆续启动“曙光”“旭光”及“青年特殊奖励”等人才培养计划,采取经费支持、津贴补助等多种方式,有力支撑了青年科研人员聚焦“国家事”潜心搞科研。王维连续两年获得了“青年特殊奖励”A级奖励。

眼下虽然经历疫情,但王维和同事正全力以赴,为初样产品投入生产做足准备。“大家充满干劲。”王维说。

《中国科学报》 (2022-04-1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闪电产生的能量波可传至遥远太空 征集|2024基金放榜!你杀出重围了吗
1吨月壤可产50人1天饮水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