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创新的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已在举国上下形成共识。那么创新如何产生?如何构建一个创新的生态体系,让我们的人才、天才、奇才、怪才能够持续不断地涌现出来?这需要大学、中学、小学以及幼儿园教育者共同思考。
科技创新是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但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面临“卡脖子”的问题,战略科技力量不够强大,基础教育、基础科学和基础产业非常薄弱。
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要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只有一条路,就是推动科技创新,用科技创新的办法来改造传统的产业、创造新的产业。
创新,需要扎实的基础研究。事实上,几次工业革命的源头都是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历史表明,如果一个国家在原创技术、根基技术上依赖他人,那么其产业、经济是没有真正的竞争力的。
《科学:无尽的前沿》有一个精彩的论断:一切新产品和新工艺都不是突如其来、自我发育和自我生长起来的,它们皆源自新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新科学原理和科学概念必须来自最纯粹的科学领域持续不懈的艰难探索。如果一个国家最基础的前沿科学知识依赖他人,其产业进步必然异常缓慢。
美国的科学创新体系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也启发了我。我认为,激发基础科学创新,需要建立创新生态体系。
创新生态体系不是一个可以设计和操控的机械经济体系,不是经济学家热衷讨论和梦寐以求的均衡经济体系,也不是可以事先计划和规划的计划经济体系。它是一个持续动态演化的生命体系。
我在《新经济学》一书中深入讨论创新生态体系和创新的基本规律,总结了“创新七律”——文化至上、自由独立、生态体系、多元包容、去中心化、跨界融合、专注持久。
基础科学研究是靠人才,靠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创造出来的。下一步就要思考,国家如何能够尊重创新规律,真正下决心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创新体系,只有这样,我们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作者系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21-09-23 第5版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