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生路口,选难走的准没错 |
—— 记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巍 |
完成发动机装配后,赵巍(右一)和团队成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欢欢 见习记者 梁嫒
干了十几年科研,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巍养成了“起早贪黑”的习惯——早上7点半到办公室,趁着9点前这段无人打扰的时间,想问题、做科研,在熟悉的工作之外探索新方向。晚上下班后,又是一个黄金工作期。
这样额外的时间投入,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很长一段时间,他在新领域没有什么产出,直到两年后才有了突破。整个团队也在磕绊中前行。目前,他们自主创新的新原理高推重比(飞机发动机推力与重量之比)发动机已实现慢车工况。
所谓新原理航空发动机,顾名思义,必须打破常规、颠覆传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中科院院士徐建中曾多次提到,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不能独立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其根源在于基础研究严重不足,但差距并非不能缩小。
赵巍就是这支用实际行动缩小差距的队伍中的一员。
院士的提醒
2008年,赵巍博士毕业后加入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徐建中院士团队。当时的他,被徐建中提出的“新原理航空发动机”吸引,觉得是一件有意义、有意思的事情,却没想到竟这么难。
徐建中常年从事航空发动机研究,本世纪初他敏锐地发现,航空发动机发展到四代机之后,靠叶片折转提高压比的办法走到了尽头。他另辟蹊径,把目光放到了对转气动布局上,通过创新增压原理,提出一种颠覆性新型发动机——采用对转大大减少压气机和涡轮级数,提高了推重比。
对于这样远大的目标,“青椒”赵巍一开始并没想到自己能发挥多大作用。他负责整机总体性能的设计与优化,研究方向相对发散,曾经满足于“发点小论文,出点小成果”。
徐建中适时“点醒”了他:是不是应该找准一个方向深耕,做点更难的事情?
这让赵巍第一次郑重审视自己的科研道路,是待在舒适圈,还是走一条难走的新路?随后的一次团队人员变动,让他不得不承担更重的责任。就这样,赵巍扛下了新原理发动机的核心技术之一 ——对转涡轮的气动设计工作。
从总性能研究转向一项核心技术,赵巍缺的功课很多——流体力学、气体动力学、旋转机械内部流动……许多理论他都不熟悉,唯一的办法就是多投入时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自觉地“起早贪黑”,读文献、向同事学习、向专家请教……
但是,要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文献中也没有现成答案,融会贯通的过程只能靠自己思考和钻研。年轻的赵巍体验到了做科研的孤独。
现在回头再看这段经历,赵巍告诉《中国科学报》:“有很多方向,不清楚如何选择的时候,选择挑战最大、难度最大的,一般不会错。”
“小白”的升级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赵巍也从“小白”蜕变,他认识到欧洲冯·卡门研究所相关工作中的不足,结合自己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适用于航空发动机的多级无导叶对转涡轮及其气动与结构耦合设计方法。
该方法可大大降低发动机的重量、成本和尺寸。论文审稿人评价称:“在航空发动机工业面临新挑战之际,该创新性理念将引起业界关注……对航空技术群体具有启发性和推动力。”
原理上的突破只是阶段性成果,赵巍带领团队开展了长期的发动机研制工作。他们的目标,直指跨越式提高航空发动机推重比。
但困难很快到来。赵巍发现,工程实践有时比学术研究更有挑战性——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只能在工程条件的约束下解决。更磨人的是,这些条条框框的边界在哪儿往往没那么容易摸清。
“今天试这个不行,明天试那个也不行,拿出了一个新方案却可能是倒退的,甚至要颠覆自己本来很拿手的方法……”此时赵巍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孤独,更是难以言说的痛苦。
整个团队一起承受着一段时间内没有产出的压力,只能一次次地推倒重来,一次次地试错,排除错误答案,从失败中总结规律。
作为一名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日常的党史学习给了赵巍挑战困难的勇气。他说:“在党史学习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都是在艰难的革命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时的条件更艰苦,我们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就像毛主席说的,工作中要有一股革命热情、一种拼命精神。”
在他看来,静下心、沉住气,不去计较太多得失,反而更容易渡过难关。“我当时每天想的是,这件事情这么有意思,我却没完全搞懂,一定要找到答案!”
2019年,新原理高推重比发动机完成样机集成,第二年实现慢车工况,成功验证了徐建中提出的理论思想。
作为团队一员,赵巍也离自己心中的答案越来越近。
精神的传承
先进推进动力团队是研究所同事们眼中的“拼命三郎”,下班后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周六也像工作日一样热闹。
从原理到设计再到生产,赵巍作为项目副总师,全程参与项目的每个环节,协助总师带领团队攻克了一项又一项难题。但他也不是铁打的,自承担发动机项目以来,白发迅速增多,面容憔悴了许多,对健康二字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的他看见同事身体抱恙总是说:“不舒服了赶紧回家休息,科研的道路是长跑的过程,要把身体放在第一位。”
十多年里,团队不断壮大,年轻人由最初的3个人逐步发展到40人,成为中坚力量。几名年轻的党员也不遑多让,一人撑起一个研究方向。
就像徐建中曾经为自己保驾护航一样,如今赵巍在指导学生时也总是鼓励他们:要给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就一定要迎难而上,针对一些难题开展长期研究。
在每周的党小组学习中,除了交流党史学习体会,团队成员也会针对工作中的问题畅所欲言。赵巍喜欢和大家分享自己在科研中克服困难的心得体会,他发现,当党史学习的理论和科研工作的实践结合起来时,大家的思考和体会都更真切。
“在面对实际困难时,一定要有挑战难题的勇气和信心,要有跨专业、跨领域的学习态度,这样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看到回报。”赵巍说。
《中国科学报》 (2021-09-23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