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的恩格贝沙漠科学馆摄影/王卉
鄂尔多斯沙产业实践
钱学森认为,有充沛阳光的沙漠戈壁,有可能发展成为农业空间,但当前沙漠、戈壁、阳光的潜力远未被利用,沙产业的研究还是空白,真正做到沙产业大发展还有待时日。
□本报记者 王卉
沙漠专家学沙产业
刘恕,是中国沙漠及沙漠化领域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在1989年调任中国科协时,刘恕开始认真理解沙产业。那时,钱学森任中国科协主席。
“钱老除了每周五主席例行办公会后留我当面讨论沙漠治理问题外,还用写信的方式与我交流。越是学专业的,越会有自己的一个认识框架,对于沙产业,当时我还有些懵懂。”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刘恕回顾说。
刘恕是从西北出来的,曾长期在兰州的原中国科学院沙漠所工作。在向钱学森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她也在反复学习、领会钱学森的沙产业理念。
在留学苏联时,刘恕就选择了沙漠治理专业,曾受惠于国际上不少知名专家学者关于干旱地区开发理论的真知灼见,对有关干旱荒漠治理的话题并不陌生。
刘恕于1983年开始任甘肃省副省长。调至中国科协后,任书记处书记、常委、副主席等职务。
从研究者和管理者角度,刘恕对沙漠治理和知识密集型农业都有自己的感悟。
1984年,钱学森提出沙产业的构想,从产业革命发展历程的角度,预见式提出,继信息革命之后,人类将迎来知识密集型农业产业革命,农业将成为高度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体系,并作出了“工厂化的农业生产”的预言。
按照生产活动和生产地域的差别,钱学森将农业型产业分成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和沙产业。认为沙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农业产业体系的特殊类型。
钱学森还表示:“沙产业是未来农业,是服务于未来世界的农业。”
刘恕认为这有着深刻的意义。2010年世界范围内仍有10亿人食不果腹,随着人口增加,食品短缺问题将会愈来愈严重。将占陆地面积1/3的干旱区内大片不毛之地,打造成农业空间,会为人类发展带来希望。
刘恕强调,现代的农业,也被称作“石油农业”,不仅农机需要石油作为动力,更由于化石能源在肥料制造中必不可少。
美国沃尔特·杨奎斯特教授认为,当前农业(指石油农业)在粮食种植中使用的能源有90%来自石油、天然气。其中1/3用于缩短劳动时间的农机具,1/3用于生产肥料,1/3用于杀虫剂、除草剂的生产。
刘恕说,知识密集型农业依靠技术整合,目标锁定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使农业跨出“石油农业”阶段,迈上新发展模式;知识密集型农业将引导农业走出“石油农业”的死胡同。
用真感情推动沙产业
“我们年纪大了,能对沙产业这样一项事业有所推动是一种快慰。”刘恕说,“今年是钱学森诞辰100周年,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来纪念钱老。”
钱学森晚年在学术领域作了很多思考,在刘恕看来,最有预见性的是推动第六次产业革命,而在这之中,钱学森又最在意沙产业,对于带给他的一些沙产业照片总是爱不释手。
面对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刘恕认为,沙产业发展好了,很多药材、蔬菜、水果、能源植物都可以在沙地上种植,可以为种植粮食作物腾出更多土地。
钱学森给刘恕写过的几封信中都谈到,搞沙产业要去以色列学习。通过此次鄂尔多斯考察,刘恕也希望告诉大家,向以色列学什么。
刘恕的工作经历使她有机会更多接触西部农村实际,体会到这里的人们对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渴望。因而一直在关心和思考西部地区如何脱贫、如何发展。她感到,沙产业确实是一个让西部获得飞跃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际上推动沙产业发展也是近些年来她和一批志愿者的主要工作内容。
在地方官员以及刘恕、田裕钊身边的工作人员看来,他们都是在用情感推动这项事业。
包括为帮助正在兴建的沙漠科学馆收集资料,他们都十分上心,好几年光景中,都在一遍又一遍地翻阅资料、征集展品、琢磨文字……
让大家欣慰的是,仅仅经过两个多月时间,此次再到鄂尔多斯,感到整个工作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市政府一些官员的认识有很大飞跃,进步都很快。
钱学森在1991年就表示,对沙产业我们现在只是做初步的探索工作。这是要在100年之内逐步去推动的事情。沙产业要在21世纪中叶才能开花结果。
沙产业,既是干旱荒漠地区未来发展的一种前景,也是现在探索的方向。
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刘恕认为,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沙产业在集思广益、知识汇集和学科交融中必然会逐步发展、日趋完善。
但目前,既然是探索,必然还要面对很多未知。在促进沙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人士感到知识和力量的贫乏。事实上,也确实需要更多知识和力量、更多人的参与,才能把沙产业“好事做好,实事做实”。
正如在1996年12月2日钱学森给刘恕信中所说,“今后工作我想还应在实践中发展沙产业,有了人人看到的成绩才好宣传服人”。
《科学时报》 (2011-06-07 A2 本周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