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4-11-11 9:30:14
做研究应见树木又见森林——访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叶军博士
 
□本报记者 王丹红
 
今年37岁的华裔美籍物理学家叶军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会员、美国实验天文物理联合研究院会员研究员(JILA Fellow)、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他研制的“飞秒光梳”技术实现了激光频率的直接绝对测量,这是一个在光频测量领域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突破性成就。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沈元壤说:“叶军是激光物理、原子物理领域中真正世界级顶尖的年轻人,他是一位很好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愿意帮助别人的人,这次请他回来参加会议,是希望他能对中国的原子物理和激光物理的发展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全国第十二届激光物理讨论会10月24日至31日在昆明丽江举行,叶军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会议报告。会议期间,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谈到对这次会议的印象时,叶军说自己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感觉挺好,会议气氛非常活跃,讨论的内容很丰富,大家比较愿意提意见和接受意见。他认为国内的研究水平在20年间进步多了,工作越来越漂亮,很多实验即使不能说完全是世界一流的,但也已经很出色了;国家投入了很多钱,人才也进步了很多,现在年轻的一辈上来了。他感觉最深的一点是科学做得最好的人花在行政工作上的时间最少。他说有一个印象是国内部分研究小组摊子很大、学生很多,国内现在重视年轻人是好事,但他们发展应该是有规划的,30、40岁是做研究最好的年龄,最好不要做官,国家应该让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有20年时间专心做研究,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做行政工作,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做研究。
 
叶军认为国内现在的工作大部分是跟踪,如果看到国外有新东西就跟着做,不太可能有创新的思想并做世界一流的工作。他说在选择研究题目时要有远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明白自己在10年或20年后的位置是什么,但又不能好高骛远,必须首先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基础不好只有永远跟着别人跑。做研究应该见树木又见森林。
 
下一步做什么最重要
 
叶军说,研究就是探索,是做别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选择研究题目时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能做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在10年或20年中可能会做什么样的突破,在国际科学界将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因为研究是探索未知的东西,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太可能做具体的预测,但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工作,订下一个大目标,比如,我们已经可以控制物质中分子或原子的运动,那么下一步是否可以控制原子里电子的转动?下一步做什么最重要。
 
他说首先应该在有了长远的目标、有了思想后再确定如何组成实验室、购建仪器和引进人才,也就是说应该在提出物理概念或物理实验后才决定买什么仪器、设备,而不是买了仪器或设备后才去想要做什么实验,不应该围着仪器转,做仪器的奴隶。
 
在这次会议中叶军了解到国内有部分年轻人因为怕累而不太愿意出国开会,也不愿意阅读文献。他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年轻人就应该多走出去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别人在想什么、做什么,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是什么?不阅读文献怎么做研究呢?如果连自己所在领域的水平和进展都不了解,怎么可能做突破性的工作呢?如果在准备做研究时才去看看过去一两年中别人做了些什么工作,然后再跟踪做一些工作,发表文章,这怎么可能是研究呢?
 
他说:“看文献时不仅要看自己领域,还要看相关领域的进展,自己在研制‘飞秒光梳’技术时是将脉冲激光和连续激光这两种完全不同领域的激光放在一起做出来的,当初是怎么想到的呢?就是看文献。文献看得越多,就越有经验。必须每天都要看文献,做得越好的人看得文献越多。这样让自己一直站在世界的前沿,一直在上升,并且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这样才能做世界一流的工作,做最好的工作。”
 
将基础扎扎实实地打牢
 
叶军说,做研究选题时眼光要放得远一点,但又不能好高骛远,必须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扎实实地打牢,因为基础不好就永远只能跟着别人走。首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不能太浮躁,博士研究生阶段是培养和发展知识基础、技能基础的时期,如果在这一阶段所想或所要求的就是如何发表文章,而不是追求最好的东西,这怎么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呢?
 
他说学生们不应该因为一个题目的难度太大而不选择这个题目,而是应该将困难的东西学会,然后再用这种能力或技术去实现别人不能实现的物理概念或思想。要做出好的研究工作,需要在实验室里呆上4到5年的时间,做大的实验、难的实验,时间短了很难做出突破性的工作。
 
其次,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也不要太浮躁。不要只看论文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研究工作的影响力,研究者是否有新思想,是否能开创一个新的领域;同时要鼓励研究人员持之以恒地将一个问题做深做透。在这方面给经费的基金组织的作用是很大的,在一批项目中选出最好的予以支持,并给予持续的支持,不要打一抢换一炮。
 
第三,一个年轻的教授或研究员在事业刚起步时应该得到足够的支持,如果在这个阶段他为了求生存而不求长远的发展,就是很大的浪费。
 
叶军说,30多岁和40多岁是一个人做研究的最好阶段,也是事业起步的阶段,国家应该让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有20年时间专心做研究,不要让他们去做官,而且还要为他们配备好的秘书,让他们真正能静下心来做事。研究人员不要为了凑数或交差而发无用的论文,要发有内在质量的论文,一旦打开了一个领域,将会有许多高质量的论文出来的。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