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纯清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17 6:50:54
选择字号:
垃圾:拉夫运河的噩梦
 
□朱纯清
 
在世界范围内,地下水污染让人类尝尽了苦头。
 
“二战”前后的欧美地区正值快速发展的工业时期,就垃圾填埋场一项污染源而言,地下水污染的案例屡见不鲜。
 
拉夫运河便是不堪回首的一段记忆。 位于美国加州的拉夫运河是一个世纪前为修建水电站挖成的一条运河,上世纪40年代干涸被废弃。1942年,美国一家电化学公司购买了这条大约1000米长的废弃运河,当做垃圾仓库来倾倒大量工业废弃物,并持续了11年。
 
1953年,这条充满各种有毒废弃物的运河被公司填埋覆盖好后转赠给当地的教育机构。此后,纽约市政府在这片土地上陆续开发了房地产,盖起了大量的住宅和一所学校。从1977年开始,这里的居民不断发生各种怪病,孕妇流产、儿童夭折、婴儿畸形、癫痫、直肠出血等病症也频频发生。1987年,这里的地面开始渗出含有多种有毒物质的黑色液体。
 
不仅如此,1947年,位于美国纽约州的巴比伦垃圾填埋场开始运行。尽管该填埋场底下是一层由砂、砾石组成的地质结构,厚度达30米,但数年后的监测显示,该地地下水中所有指标几乎全部超标。
 
同样在上世纪40年代,加拿大蒙克顿市开始在城市附近的河边建立垃圾填埋场。20年后的监测发现,垃圾中大量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通过降水渗滤,进入周围地下水和河流,水源遭到严重污染,其硬度、氯化物、砷、铬、钴的含量远远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这迫使周围的自来水厂不得不到更远的河流上游取水。
 
据1977年的历史资料显示,美国当时的18500座垃圾填埋场,几乎有一半对水体产生污染。
 
在为发展付出了惨痛代价之后,地下水修复的工作才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拉夫运河”事件爆发后,美国国会通过超基金(Superfund)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设立专门的基金并授权环保总署组织对污染场地进行治理,同时向污染场地的责任人追回治理费用。
 
除了相关立法之外,技术的革新也为地下水污染修复带来了曙光。可渗透反应墙(Permeable Reative Barrier,缩写PRB)是目前在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新兴起来的用于原位去除地下水及土壤中污染组分的方法。
 
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立才介绍,可渗透反应墙是一面由活性铝、活性炭及沸石等活性物质组成的埋在地下的“墙”。当污染物通过反应墙时,通过离子交换、表面络合、表面沉淀、生物降解等作用除去污染物。
 
这项技术已经在北美和欧洲地区成熟应用,在治理点污染上收效良好。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伊丽莎白城东南5公里处受到铬和三氯乙烯的严重污染。1996年,一面长46米、深7.3米、厚度为0.6米的连续地下渗滤墙建成,成功修复了被污染的地下水。6年后,美国环保局的报告指出,这面建造成本为5万美元的“墙”几乎不需要运行费用。
 
2006年,刘立才参与了北京亦庄工业开发区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技术的研究工作。他指出:“北京应用PRB技术的难点在于北京地下水埋深过深,每建立一面墙要首先深挖地面七八米,这大大增加了建造成本。”这也是目前PRB技术在我国无法推广的重要原因。
 
面对中国地下水污染危机,有关专家指出:“好在欧美发达国家给我们留下惨痛教训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科学时报》 (2011-10-17 A3 聚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