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寒旱所沙漠化专家陈广庭: |
|
大气环流西风带北移影响深远 |
|
本报兰州4月26日讯(记者王进东)4月24日起,甘肃遭遇今年第三次区域性的沙尘暴天气过程。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13个地区出现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中民勤县在当天傍晚时分的能见度接近0米。气象记录显示,当天19时,黑风暴席卷了甘肃民勤县,大风瞬时极大风速28.0米/秒(10级),最小能见度0米,黑风暴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当时,一道高达500米的灰黑色风墙以排山倒海之势自西向东推进,在两分钟之内漫天沙尘狂舞,眼前漆黑一片,行人寸步难行。资料显示,这次大风特强沙尘暴是民勤县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一次。25日白天,民勤县再次出现大风强沙尘暴天气。
针对此次黑风暴,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化专家陈广庭研究员。他介绍说,出现沙尘暴有3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强劲的风力;二是地面热力作用所产生的上升气流;三是地面有丰富的裸露的和松散干燥的沙物质。三者缺一不可。前两个都属于气象条件,第三条属于地理条件,当然,气象条件如沙尘暴的出现也有地域性,是干旱荒漠地区特有的。中国西北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乌鲁木齐南梁有“亚心标志”,干旱和半干旱区占去中国1/3的国土,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有170万平方公里。北方农牧交错区还有3亿亩冬春季裸露的旱作(雨养)农田,春季也是这些农田的翻耕季节。这些都是沙尘暴物质的源区。另外我们北方、西北方邻国干旱荒漠面积也都很大,尤其蒙古与我国相邻的戈壁是沙尘暴的重要源区,根据前些年的研究成果,侵扰我国的沙尘有40%以上是从境外来的。
陈广庭说,今年的沙尘天气是近8年同期最多的,虽然比前几年显得多,但仍属正常。许多自然现象是有内在联系的。今年发生在中国的自然灾害,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南(包括整个东南亚)的干旱;去冬新疆、华北的大雪;今春的沙尘暴。他认为这3个不正常气候灾害有联系、有同一个原因,就是地球大气环流西风带的北移。
冬季北半球西风带控制着北纬10°到50°的广大地区,在亚洲西风带受到平均海拔高度4700米以上青藏高原的阻挡,低层(云雨层)出现绕流,从高原南侧绕流的气流形成对我国的西南季风,气流经过孟加拉湾时携带水汽成云致雨。从高原北侧绕流的气流复合了北方寒潮、蒙古高压,成为中国冬季常见的冬春西北大风寒潮。今年由于西风带的位置北移,使青藏高原南侧的绕流很弱,也就形不成降雨;而北侧绕流加强,造成寒冷、干旱和沙尘暴增多。西风带的北移仍然是全球变暖的表现形式,全球变暖使寒带缩小,热带扩大,北半球整个气候带北移。
并且今年的短期气候变化带有长期变化的趋势。这并不是说西南干旱会持续,北方沙尘暴一直要增多。所谓趋势并非直线发展,只是显示在一个长时间内的波动曲线的总趋势。人们应该对这种缓慢的变化趋势有所准备。
在谈到对沙尘暴的预防时,陈广庭表示,引起沙尘天气的因素,多数是气候的原因,就是地理—地面因素,人也是无能为力的。人的作用只能在增加地面覆盖、减少裸露尘源上下功夫,这一工作可以归结到荒漠化防治。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防治荒漠化,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最积极、工作最有成效的成员。尤其是近20年来,在全国提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农牧交错区的沙漠化形势已经发生逆转,全国的林木覆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更为显著。最容易出现沙尘暴灾害的北方草原地区也在积极想办法抑制沙漠化的发展,缺憾的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
我国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既要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又要制止过度利用土地,防治沙漠化的发展实属不易。北方旱田今后应进行耕作制度的改革,在保护性耕作上狠下功夫,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南方应在提高土地利用的同时,重视粮食生产,从全局出发,减轻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的压力。
《科学时报》 (2010-4-27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