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资料贴吧 科学家 实名举报 E-print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地质灾害:偶发性考验预报精度
 作者:邓雅英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7-27 0:8:20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做体检的医生都清楚,重点监护的几个老病号都没有什么大问题,出问题的都是原来身体很好的人。事实上,目前为我们带来较大挑战的地质灾害,同样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防范范围内发生的地灾事件并不多,危害出现之前,那个地方总是不引人注意的。”
 
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处处长张作辰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指出,虽然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自2003年起联合推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制度并在全国各省市实行,但至今仍无法准确预测灾害点。“我们只有仔细研究勘察后,才能认识到一些比较明确的地灾征兆。”张作辰说,“连这些经验都是付出很大代价后才总结认识到的。”
 
为何地质灾害频发
 
7月7日,因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四川省达州市达县等地发生山体滑坡,滑坡体积3000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同时,淮河流域也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138起,直接经济损失2307万元。
 
就我国近期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的原因,张作辰认为:首先,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极端降雨事件大幅增加,导致降雨触发型地质灾害频发;第二,今年受灾地区的三分之二仍在山区,在这样的地质背景下,各地受灾强度比去年大;第三,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城市建设中,人类大规模工程活动中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数据显示,在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中,50%~70%都和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否则即使在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也不会如此频繁;第四,每年1%的人口增长量,使人类不得不在不适合居住的地区生产生活,最终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
 
然而,有关专家指出,对祖祖辈辈生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人们来说,不良地质现象就像时患时好的感冒,并没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张作辰说,“现在这个伤口已经开始隐隐作痛”,由于意识不够,在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中,农村人口已占到了总数的80%以上,成为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的重点。
 
目前仍无法准确预测灾害点
 
早在1999年,为最大限度地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国土资源部就组织了全国700个丘陵山区县(区、市)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工作,同步进行了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目前这项工作仍在继续,预计到2008年将完成全国约1500个丘陵山区县(区、市)的地质灾害普查工作。2003年以来,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又联合推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制度并在全国各省市实行。
 
历时两个月,涉及18个省、区、市,惠及近300万农民群众的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是一个被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称为“民心工程”的项目。据统计,10多年来,参加培训的村干部和群众监测人员超过10万人。然而,受教育程度低的老百姓在接受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后,防灾减灾等自救应急能力到底情况怎样,国土部门有关管理人员了解得并不透彻。
 
正如张作辰所说,花大力气构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到目前为止仍然无法准确预测灾害点”。但国土资源部提供的另外一份数据统计同时也充分显示出有关防治措施的突出成效:截至6月底,地质灾害造成199人的死亡和失踪,比去年同期减少17%;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去年同期下降64%,通过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全国上半年成功预报各类地质灾害152起,避免了7000多人伤亡。
 
加大科研投入是出路
 
“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大的空间范围内才有规律性;对一个点来说,偶然性占主导因素。就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无法准确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具体地点,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事。”张作辰认为,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于加大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力度,不断总结我国地质灾害发育和发生的规律,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周平根说,地质灾害的防范关键是要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知识水平,同时要组织加强灾害监管、群测群防。一些山区居民缺少防灾知识,把房子建在滑坡体上,同时也没有考虑生活用水的排放问题,加重了地灾的发生。另外一些人由于不了解地质灾害的前兆现象,也加重了人员伤亡等损失。
 
“现在,我们已经加强了临灾技术方法的研究。”周平根表示,这方面研究可从面上控制、全面调查、指导城市建设,通过详细调查高发区,选出相对安全地带;提高有关科学调查、科学评价、地灾预报的精度,可以有效降低伤亡规模。但他表示,即便是这样,有关科研投入的力度仍然远远不够。有关专家呼吁,面对现状,最少应进一步加强全国有关部门间基础监测数据和资源的共享,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上一条 下一条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健康讲座在线
神经减压术为患者挽回“面子”
开展星级服务 提升护理形象
孩子爱做鬼脸也是病
洪灾过后如何预防皮肤病
掌握健康新知识 自我管理促和谐
国人面临的健康警示
跑者身轻如燕
人类唯有甘拜下风 西洋跳棋人工智能程序...
美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大的宇宙负离子
JCR:爱思唯尔旗下期刊影响因子显著提高
科技部 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项目...
《科学》:恐龙主宰地球并非一日之功
全职回国还是做空中飞人 焦点人物现身说法
藏身肠淋巴结 艾滋病毒“复活”原因被揭示
奥运会开幕式人工消雨能否成功? 北京气...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