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时光荏苒,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已经过去了10年。然而时间的流逝并不能磨灭SARS在中国人脑海里留下的深深烙印,那个身影、那个眼神、那个故事、那份感动。今天,让我们重温那段发人深省的历史,只为铭记这不能忘却的记忆。
追问篇 查看详细>>

关键词1SARS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否会再来?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管轶,从SARS的暴发到现在,坚持对SARS跟踪。他认为,感染人的SARS病毒来源非常明确,就是哺乳类野生动物。 对于管轶来说,SARS的消失是毫无疑问的。它的源头野生动物市场得到了控制。控制了源头,病毒没有了传播路径。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陈继明认为,SARS几乎没有隐性携带者,这使得这个病毒不容易在人群中潜伏下来。这也是它易于消灭的原因之一。   >>  详细

 关键词2科学界如何应对重大传染病?

中科院:至2008年底,以武汉病毒所为依托,整合中科院相关研究单位的资源和学科优势建立了中科院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网络中心。一个电话马上分工,应对效率会很高。 >>详细

军事医科院:如今,该院研究人员已初步构建起“生物安全防御系统”,一旦疫病传入中国,能够有效快速应对。 >>详细

中国疾控中心:10年间,SARS防控拉开了全国公共卫生系统大规模建设的序幕,把中国公共卫生建设送上了“快车道”。 >>详细

相关阅读:《SARS溯源猜想》   《致命病毒:再相逢能否从容

 世卫组织呼吁各国无偿共享类SARS信息
探索篇 查看详细>>

关键词SARS进化的“黑匣子”

赵国屏意识到,要为这个“怪病”做些事情。 

       揭示SARS冠状病毒进化的规律,需要解密更早期的样本,而世界上最早的病例,就在我国广东。这意味着,SARS冠状病毒分子进化规律秘密所在的“黑匣子”就在广东!

八个月后,《中国流行期间SARS冠状病毒的分子进化》的论文,以“中国SARS分子流行病学协作组”的名义,由Science在线发表。

这一科研成果在科学上的价值在于,人类对SARS的发生与发展有了一个初步的科学认识,为今后预防、诊断、治疗等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科院院士赵国屏独家披露科研大协作始末

相关阅读:《病毒研究:从机理到临床》《天灾?人祸?

寻访篇 查看详细>>

关键词那些人,那些事

“对当年的战友,我这个院长始终心存愧疚。我们并肩战斗,却匆匆来去,彼此不熟悉甚至不认识。所以我想记录下来。回望那些人那些事,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原小汤山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张雁灵将军 “我更愿意没发生过SARS这样的灾难性事件。”“我还是原来的我,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 ——对于人们“SARS成就了钟南山”的评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并不认可。
“我就对同事说了16个字:‘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人命关天,敢犯天条’。我对同事说,国家现在面临这样的困境,希望即使没有我的动员,你们也没有人离开。”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席杨焕明

“融入吧,像细小灰尘一样,冉冉升起悄然落下,覆盖在祖国的土地上。”  ——原北京市长孟学农

我们不能忘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离去的战士: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主治医师李晓红北京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丁秀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医生张林国香港屯门医院内科医生谢婉雯怀柔区第一医院病案管理员李进惠、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治医师段力军、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护士长王建华、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技士杨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丁秀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师王晶、武警北京总队医院主治医师李彩尧,……

相关阅读:《张文康:向前走,莫回头》《柴静:接下去要做什么》《被感染的白衣天使》《重温“护士长日记” 》《10年前,我们在现场

思考篇 查看详细>>

关键词1灾后心理干预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日本3·11大地震后,政府光在青少年的心理援助上投入的经费就高达30亿日元,替每个受灾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反观国内,政府投入的专项研究非常有限。 >> 详细

在那些曾经的SARS患者当中,遗留的心理创伤一点不比疾病暴发时小,可他们却一天天被遗忘。 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的祝卓宏直言,中国在精神卫生领域的投入是严重不足的。基层心理卫生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不足,专业人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自然也不高。 >> 详细

关键词2防控体系

SARS过去10年,传染病防控体系已今非昔比,但新病毒的出现、社会结构的变化、交通科技的便利又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在传染病防控上,我们又将面对新的挑战。 >>详细

相关阅读:《SARS让我们反思科学

 SARS十年:从“遭遇战”到“持久战”
印记篇 查看详细>>
 
关键词:SARS改变了我们
 
著名广义进化论学者拉兹洛曾说,我们共同的未来大部分取决于今天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为了改变世界,请先改变你自己。非典过后十年里,人们的生活习惯、方式和行为中多多少少留下了SARS的“影子”。 注重个人卫生与防护,公共环境卫生意识提高,传染病的防控增强。SARS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慢慢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点滴中,渐渐成为种种行为习惯。——《SARS这样改变社会行为》
 
在后SARS时代,中国卫生部门与国际社会在疾病信息分享上更加透明。中国同样也提高了公共卫生基金,建立了全面的疾病防御控制系统,组建了禽流感应对小组,设立了动物疫情监测站。—— 《科学》杂志:中国应对流感方面得到改进
 
SARS促进公共管理变革——SARS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如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环节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都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危机与动荡。这应该是政府思维模式从速度发展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考虑。>> 详细
 
危机意识应覆盖方方面面——SARS事件已经过去10年了,人们很可能把这件事情淡忘了。但今后还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危机事件,有些事件也可能带有很大的人为性。我们应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并反思我们的应对能力有没有提高?>> 详细
 
消费观10年巨变——简而言之,非典火了电视产业,启动了网络生活,成就了医药企业,助力电信赢家,催生消毒用品市场,刺激汽车市场,点燃了体育休闲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保险业。>> 详细
 
卫生习惯的进与退——经历过SARS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关于那段日子的故事。SARS之后,人们也在焦虑中反思自己的习惯、日常行为和生活。关于卫生、饮食、养生的讨论,在SARS结束之后,异常热烈。>> 详细
 
政府职能转变任重道远——SARS最深远的影响之一,莫过于给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以极大的推动。可以说,我国政治文明进程因SARS的突然到来而加快了步伐。>> 详细
 《科学》:中国应对流感方面得到改进
专家访谈 查看详细>>
 

时逢SARS十周年,近期我国又遭受H7N9禽流感的侵袭,科学网特邀北京同仁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孙永昌和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与网友共同交流H7N9病毒基因溯源、变异和传播,以及医学防控等相关问题。【访谈实录
 
【互动问答摘录】
 
网友提问:请问专家,昨天看了一篇博文,说是人是不容易患禽流感的,这个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啊?而且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们要做什么来有效预防呢?
贺建奎:目前尚无报道表明,可以在人和人之间传播。但病毒是会变异的,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做为普通公民:在疫情区,不要接触活禽,多洗手,用洗手液。
 
网友提问:从SARS到现在的H7N9,能否看出国家在应对突发疾病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哪个阶段。在疾病预防方面还有那些不足,我国的预防医学应该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有哪些侧重呢?
贺建奎:在过去的10年,中国在疾病防疫方面的建设和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可惜的是,在观念,信息公开,透明,共享方面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绩。但同时,我们的疾病监测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比如说又能力确诊H7N9的医院数目不够多,还需要加强。
孙永昌:这是个大问题!我作为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难以站到这个高度上回答你的问题。不过,我们看到的变化是显著的。SARS的教训,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政府部门的应对措施、卫生界的应对措施,全社会的应急能力和水平、甚至我们个人的应对措施,都成熟得多、进步得多了。
 
网友提问:目前对H7N9感染者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孙永昌:疾病治疗有轻重之分。重症禽流感导致“重症肺炎”,治疗措施包括给氧、抗病毒、支持疗法;呼吸衰竭患者有的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博主谈“非典” 查看详细>>
上线时间:2013年4月12日;策划/制作:任春晓 梅进 郭晓珺;题图设计:毕菲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