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干旱,降水达到50年来最低水平。大旱当前,舆论的焦点聚集到了长江上游的“解渴之水”三峡水库,三峡工程的利弊之议骤然热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18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公众质疑 更多>>
质疑之一:在互联网上,有网民提出“三峡诱发干旱论”,称三峡工程是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罕见大旱的罪魁祸首。 详细
质疑之二:近几年来,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地质灾害增加,中国西南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影响较大的此类事件,如2007年7月川渝特大暴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西南特大干旱等。不时有个别人把这些灾害事件与三峡工程联系起来。 详细
质疑之三:随着长江中下游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旱情,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专家学者对三峡工程的讨论也激烈起来,很多人认为三峡工程阻断了暖湿气流下泄通道、蓄水导致下游湖泊水面缩小、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详细
筹备之路 更多>>
1919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1944年,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到三峡实地勘查后,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
1950年初,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武汉成立。
1958年3月,中共中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1984年4月,国务院原则批准《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
198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确定坝高为185米,蓄水位为175米。
1990年7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成立。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案》,标志着建设三峡工程已获得法律上的许可。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专家解读 更多>>

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守仁:“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详细

中国气象局局长 郑国光:“三峡大坝对周边地区气候有些许影响,但微不足道。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结为三峡工程的影响,缺乏科学依据,也很难得到科学界的认同。” 详细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国舫: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基本没超出原论证范围。 详细
八院士解读三峡那些事儿
三峡集团发布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
王光谦院士:三峡工程利大于弊 只影响局部气候
国家防总督查专员刘学峰:三峡工程在防洪方面利远大于弊
中国气象局:三峡对降水无影响
陆佑楣院士:可将核电反应堆装置建在地下
相关报道 更多>>

北京科技报:鄱阳湖大坝,绕不开生态之争
北京科技报:三峡大坝的善恶之辩
张博庭博文:长江中下游的干旱不可能是三峡造成的
沈国舫院士: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基本没超出原论证范围
中国工程院肯定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
三峡阶段性评估报告发布 专家称不会成“第二个三门峡”
新闻图集
张博庭博文:长江中下游的干旱不可能是三峡造成的
三峡阶段性评估报告发布 专家称不会成“第二个三门峡”
更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