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心红等 来源:《细胞》 发布时间:2023/4/2 22:40:58
选择字号:
研究揭示“心理韧性”的生物学机制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简称琶洲实验室)教授朱心红团队基于经典的抑郁模型——社会失败模型(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 CSDS),研究揭示了“心理韧性”的生物学机制,将为精神疾病防治开辟新途径。相关研究3月30日发表于Cell

丘脑-初级听觉皮层环路介导慢性压力模型中“心理韧性”的产生。研究团队 供图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境障碍,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但识别率低、治疗率低且治愈率极低等特点,全生命周期均可发病,治疗个体差异大。全球约有3.22亿人遭受抑郁症困扰,新冠疫情肆虐更加重了抑郁症的危害。

“应激”是抑郁症发病的主要原因,然而,当面对应激和创伤时,并不是所有人都将发展为抑郁症,甚至有些抑郁症患者能够“自复原”,提示机体存在对抗负性应激的能力,称为“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机体以健康的方式从应激、创伤或长期逆境中恢复的能力。

朱心红团队研究发现,面对应激时,抑郁非易感小鼠内侧膝状体谷氨酸能神经元形成超极化,引起初级听皮层的PV(parvalbumin)神经元一方面启动内源性稳态机制维持其兴奋性,另一方面,促进相邻的兴奋性神经元释放脑源性营养因子,作用于内侧膝状体投射神经元的末梢,从而增强丘脑—皮层环路功能对抗应激;但,抑郁易感小鼠缺乏类似的“韧性”机制。同时发现,应激事件引起的内侧膝状体谷氨酸神经元超极化是“心理韧性”的早期事件,为发展精神疾病人群筛查生物标记提供了科学依据。

另外,朱心红团队采用光遗传学方法单纯激活初级听皮层的PV或者内侧膝状体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能够产生抗抑郁样效应,但作用不能持久;相反,光遗传学方法模拟内侧膝状体谷氨酸神经元的超极化可以诱发内源性“心理韧性”机制,在多种动物模型上产生长效抗抑郁样效应,为发展具有长效抗抑郁神经调控技术提供了新靶区和干预新策略。

该研究为阐释内源性“心理韧性”机理提供了新思路。(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2.036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征集|2024基金放榜!你杀出重围了吗 1吨月壤可产50人1天饮水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航迹云带来更多气候变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