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充华等 来源:《自然—通讯》 发布时间:2023/12/15 13:38:15
选择字号:
DNA甲基化精确调控蟑螂的卵子成熟过程获揭示

 

华南师范大学 学院任充华研究员和李胜教授团队从分子水平系统揭示了DNA胞嘧啶甲基化(5mC)如何调控德国小蠊的绒毛膜形成和受精过程,拓宽了大家对表观遗传调控昆虫生殖的认识。12月12日,相关成果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德国小蠊。任充华 供图

尽管我们已经了解到DNA甲基化对昆虫的生殖能力有着极大影响,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依然成谜。为此,该研究选择了蜚蠊目蟑螂德国小蠊作为研究对象。德国小蠊是最为常见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卫生害虫之一,以其“不挑食、饿不坏、不怕脏、长得壮、生得多、打不死”的独特生物学特点而被称为“小强”;而且,该物种的DNA 5mC水平在所有已知的昆虫中最高。

研究表明,在敲降DNA Dnmt1基因水平时,德国小蠊卵巢中的5mC水平显著下降,并触发了1868个基因的上调。通过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的联合分析,研究人员发现ftz-f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水平下降,导致其在生殖周期中异常高表达。ftz-f1的异常高表达还引发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的高表达,而过度的Mmp1表达水平可切割细胞间的粘附蛋白,导致细胞发生凋亡。因此,在Dnmt1基因沉默后,蜕皮激素水平的升高和Mmp1的异常表达影响了卵子滤泡细胞的正常发育,导致滤泡细胞凋亡、绒毛膜蛋白合成不足以及海绵体(精子进入卵子通道)结构异常,最终阻碍受精过程并影响子代的孵化。

昆虫作为地球上最多样化的动物类群之一,其高繁殖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对5mC修饰在昆虫生殖中的作用机理知之甚少。

该研究证明了昆虫中基因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与基因的转录水平呈负相关性,并首次找到了串联DNA 5mC修饰和卵子发育的关键“开关”基因ftz-f1,为昆虫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分子靶标。(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3987-5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