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IE | 前沿研究:新型BiOI/WO3纳米片光阳极光电催化分解硫化氢同步产氢、产硫 |
|
论文标题:Photoelectrocatalytic generation of H2and S from toxic H2S by using a novel BiOI/WO3nanoflake array photoanode(新型BiOI/WO3纳米片光阳极光电催化分解硫化氢同步产氢、产硫)
期刊:Frontiers in Energy
作者:Jing BAI, Bo ZHANG, Jinhua LI, Baoxue ZHOU
发表时间: 07 Sep 2021
DOI:10.1007/s11708-021-0775-7
微信链接:点击此处阅读微信文章
中文摘要
本论文提出了制备一种新型的BiOI/WO3纳米片阵列(NFA)光阳极并光电催化(PEC)处理有毒H2S并回收到H2和S的方法。通过将BiI3浸渍羟基化后,再通过钨酸盐的转化,在导电衬底上均匀地制备出了垂直排列的BiOI/WO3纳米片电极(BiOI/WO3NFA)。与纯WO3NFA相比,BiOI/WO3NFA的光电流显著提高了200%。由于BiOI/WO3-NFA光阳极和I−/I3−催化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光活性,在太阳光照射下,催化分解H2S的PEC体系可以将S2−完全转化为S, 而不存在任何多硫化物,同时生成H2的速率约为0.867 mL/(h•cm2)。本论文提出的PEC 分解H2S的方法为回收H2和S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研究背景及意义
太阳能制氢被认为是最环保的制氢方式,然而,直接分解水制氢面临着光催化剂难以具有合适的能带结构来同时满足水氧化电位和良好的可见光吸收率的问题。一些富含氢的物质可以取代水作为质子供体,使光催化制氢更有效率。例如H2S是石油、天然气和煤气化工业大量产生的一种有毒以及含腐蚀性的副产品,在生产中需要去除。但是,H2S含有的氢元素和硫元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相对于裂解水所需的能量(G0=273 kJ•mol-1),H2S的热力学分解能量仅为33 kJ•mol-1(G0),,因此更适合光催化分解制氢。我们首次构建了WO3光阳极和Pt/SiPVC阴极的光电化学池,通过I−/I3−催化介质,实现了H2S完全分解为氢气和硫单质。但是之前研究使用的WO3光阳极带隙较宽,对可见光的利用率不高。因此,本论文提出了制备一种新型的BiOI/WO3纳米片阵列(NFA)光阳极,BiOI是一种p型窄带隙半导体,通过与WO3复合可以获得更佳的光吸收率。通过与I−/I3−催化体系结合,本文将BiOI/WO3NFA 应用于电催化(PEC)处理有毒H2S并回收H2和S的研究,并获得了较高的产氢和产硫效率。
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
论文通过一种基于过氧钨酸可控还原制备纳米片阵列结构WO3光阳极的方法获得WO3纳米片阵列电极,进而通过BiI3的浸渍羟化法在WO3纳米片表面获得BiOI纳米片结构。如图1所示,WO3薄膜具有非常均匀的片状结构,垂直生长于FTO基底,厚度约为850 nm。在WO3薄膜表面沉积了BiOI之后,样品间隙分布上都形成了片状结构(图1c和图1d)。与WO3薄膜相比,BiOI/WO3薄膜具有更大的厚度和比表面积。XRD图谱显示了WO3和BiOI薄膜的典型特征,通过对比发现BiOI/WO3薄膜具有上述所有吸收峰,意味着BiOI/WO3异质结的形成。线性伏安扫描曲线(LSV)(图1f)显示,与WO3相比,BiOI/WO3的光电流强度明显增强,达到2.5mA•cm-2(1.0 V vs Ag/AgCl),是WO3光电流的两倍。光电流强度的增大主要归因于BiOI和WO3形成异质结结构,很大程度上增强可半导体材料对可见光的吸收,并促进电荷分离,降低光生空穴和光生电子(载流子)复合概率。图1(g)所呈现的是BiOI/WO3/FTO半导体材料在可见光照射下的电荷转移过程示意图。
图1(a-b)WO3NFA光阳极和(c-d)BiOI/WO3NFA光阳极的扫描电镜图;(e)XRD图谱;(f)光电流密度线性伏安曲线;(g)可见光照射下的电荷转移过程示意图
图2(a)为本研究当中PEC分解H2S产氢气和产硫的运行机理图。在光照下,H2S气体通入阳极室,在电解质和光生空穴的作用下得以降解。图2(b)展示了体系整个运行过程中,光电流强度的变化以及各个阶段溶液颜色的变化。图2(c)给出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产氢产硫效率。可以看出,体系的产氢和产硫速率实现了较高的产硫和产氢速率,分别达到了0.867 mL•h-1cm-2和1.12 mg•h-1•cm-2。
(c)
图2(a)PFC的运行机理图;(b)体系运行过程中光电流密度的变化以及阳极电解液的颜色变化;(c)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产氢和产硫量
研究亮点
本文发展了一种BiOI/WO3NFA光阳极,并将其应用到光电催化H2S分解产氢和产硫。研究表明:
(1)BiOI修饰到WO3薄膜上之后,可以扩展WO3薄膜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光电化学测量表明,在100 mW•cm-2强度的可见光照射下,体系拥有比WO3更高的电流,达到了2.5 mA•cm-2。
(2)基于此高性能的新型光催化半导体材料,本研究设计了一个PFC-H2S分解硫化氢体系。该体系在分解H2S产硫产氢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产氢和产硫速率分别为0.867 mL•h-1•cm-2和1.12 mg•h-1•cm-2,且无多硫化物产生。
原文信息
Photoelectrocatalytic generation of H2and S from toxic H2S by using a novel BiOI/WO3nanoflake array photoanode
Jing BAI1, Bo ZHANG1, Jinhua LI1, Baoxue ZHOU1,2
作者单位:
1.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2.Shanghai Institute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Shanghai 200090, China; Key Laboratory of Thin Film and Microfabric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photoelectrocatalytic (PEC) recovery of toxic H2S into H2and S system was proposed using a novel bismuth oxyiodide (BiOI)/ tungsten trioxide (WO3) nano-flake arrays (NFA) photoanode. The BiOI/WO3NFA with a vertically aligned nanostructure were uniformly prepared on the conductive substrate via transformation of tungstate following an impregnating hydroxylation of BiI3. Compared to pure WO3NFA, the BiOI/WO3NFA promote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photocurrent by 200%. Owing to theexcellent stability and photoactivity of the BiOI/WO3NFA photoanode and I–/I3−catalytic system, the PEC system toward splitting of H2S totally converted S2–into S without any polysulfide under solar-light irradiation. Moreover, H2was simultaneously generated at a rate of about 0.867 mL/(h•cm). The proposed PEC H2S splitting system provides an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route to recover H2and S.
Keywords:
bismuth oxyiodide (BiOI)/tungsten trioxide (WO3) nano-flake arrays (NFA), photoelectrocatalytic (PEC), H2S splitting, H2, S
Cite this article
Jing BAI, Bo ZHANG, Jinhua LI, Baoxue ZHOU. Photoelectrocatalytic generation of H2and S from toxic H2S by using a novel BiOI/WO3nanoflake array photoanode. Front. Energy,https://doi.org/10.1007/s11708-021-0775-7
作者简介
白晶,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纳米功能材料,光催化新能源技术,环境检测新技术。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青年、面上基金,上海市基金等多个项目,目前发表SCI论文80余篇。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018YFE0122300)的支持。
周保学,长聘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功能材料与污染控制技术团队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Tenured Professor)、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Nano-Micro Letters副编辑。长期从事环境功能材料、水污染控制技术与管理、高级氧化技术、纳米环境传感器与环境监测仪器、绿色化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先后主持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子课题项目、国家863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项目。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包括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特刊、Chemical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Nano 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Applied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著名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36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2项,获得省部级奖2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人次,其中3名研究生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014年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十佳科研团队。
Frontiers in Energy (SCI,2020 IF 2.709))于2007年创刊,是全英文能源领域综合性学术期刊。主编是翁史烈院士、倪维斗院士、苏义脑院士和彭苏萍院士。执行主编是上海交通大学黄震院士。出版能源领域原创研究论文、综述、科学快报、专题论文等。特别关注可再生能源、未来能源、超常规能源、2030能源、微/纳米能源、能源与环境等全球能源的重大挑战问题。
涉及领域包括(不限于):先进的能源材料,储能与应用,氢能与燃料电池,CO2 捕集、封存和利用,太阳能和光伏系统,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地热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传热传质技术,能源与环境,建筑节能及能源经济政策等。
• 国际化的编委会队伍,海外编委约占37%
• 国际化的投审稿平台
• 高度重视学术质量,严格同行评议
• 不限文章长度,无版面费,免费语言润色
• 在线优先出版,论文快速进入SCI数据库。
•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Springer公司海外发行
在线浏览
http://journal.hep.com.cn/fie(国内免费开放)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11708
在线投稿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fie
联系我们
刘瑞芹
rqliu@sjtu.edu.cn, (86) 21-62933795
乔晓艳
qiaoxy@hep.com.cn, (86) 10-58556482
《前沿》系列英文学术期刊
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于2006年正式创刊,以网络版和印刷版向全球发行。系列期刊包括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四个主题,是我国覆盖学科最广泛的英文学术期刊群,其中13种被SCI收录,其他也被A&HCI、Ei、MEDLINE或相应学科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系列期刊采用在线优先出版方式,保证文章以最快速度发表。
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
http://journal.hep.com.cn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