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又和等 来源:《国际摩擦学》 发布时间:2021/4/27 18:24:00
选择字号:
界面力—电接触模型揭示关联机制

 

 

图1:粗糙界面接触体积和真实接触体积等效示意图

图2:不同粗糙界面理论模型与实验结果对比图

大量复杂工程结构系统中都存在界面接触问题,遇到的棘手问题是对接触特性难以有效表征,从而制约着对相关工程应用设计的有效指导。在超导电缆、飞行器热防护系统、飞行器制动系统和微机电系统等这些复杂结构系统中,界面接触是构件间力传递、导电、传热的桥梁。因此,弄清界面接触特性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问题。

近日,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力学学科教授周又和、副教授他吴睿团队在《国际摩擦学》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建立了界面力—电接触理论模型,揭示出接触电阻、接触变形与作用压力的关联机制。

该研究成果是超导电缆股线间接触特性先期研究的突破,不仅为相关工程应用提供了新途径,而且也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他们所建立的理论模型揭示出了两随机粗糙界面之间的力、电作用机制,预测的定量特征被实验证实有效。

论文建立的新理论模型提出了接触面之间的随机分布体积新概念,由表明粗糙度的直接实测结果来重构接触前的分布体积构型特征,然后通过建立压力作用下的变形机制和对接触体积进行降维处理(3D→2D),就得到了随作用压力变化的实时接触面积(见图1)。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理论模型,获得了包含接触电阻、弹塑性变形及其接触面积随外压力的变化特征,预测的接触电阻随外压力变化的特征曲线被实验证实有效(见图2)。由于没有预设限制条件,这一新方法的理论模型可望在极端环境、复杂载荷等情形的相关工程中得到应用。(来源:中国科学报 温才妃 许文艳)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triboint.2021.10700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