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论文作者:Duan-zhi YIN 期刊:《中国药理学报》 发布时间:2008-5-19 15:4:18
特异性探针有助检测早老性痴呆

    图片说明:A,B分别是大鼠脑横断面和冠状面显像图。A1 B1,A2 B2分别显示新合成探针在模型和对照大鼠脑海马区域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探针在斑块聚集的模型大鼠右脑区域比无斑块的左脑区域明显聚集,而在对照鼠左右脑分布较对称。A3,B3 为[18F]FDG在正常大鼠脑内葡萄糖代谢分布情况。 

早老性痴呆症(简称AD)是困扰现代社会的重大脑部疾病。随着社会卫生事业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寿命提高的同时也使社会人口逐步进入老年化,而使得与年龄相关的脑部疾病——早老性痴呆(AD)患者空前增加。大脑的淀粉样斑块沉积是早老性痴呆的特征性病变。但是多年以来,一直缺乏活体患者脑组织中鉴别该斑块的方法。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还只能通过患者去世后进行尸检脑组织检查来确诊。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是一种可活体、动态、定量观察体内活性物质功能性变化的最先进核医学仪器,而该仪器成功应用的关键是发展针对生物靶点的特异性探针。在疾病早期阶段,早老性痴呆的许多病变相当轻微,如果此时能够通过扫描显像以检测出早期形成的斑块,不但可以尽早开始治疗,而且也可能在发生实质性损伤之前延缓或者终止斑块形成。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放射性药物研究中心尹端沚研究员领导的放射性新药研究小组,在中科院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开展了针对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创新性放射性新药研究。该工作克服了国际上使用AD转基因小鼠的不足,首次使用苯并噻唑类结构化合物探针[18F]2-(4'-(methylamino)phenyl)-6-fluoroethoxy- benzothiazole ([18F] O-FEt-PIB),和micro-PET成像设备,观察到了探针在活体模型大鼠脑内和斑块的特异性结合现象。同时使用micro-PET设备研究了该探针在大鼠体内的药理行为。模型鼠与正常大鼠体内实验表明,该探针能快速入脑,并能与模型大鼠脑内的淀粉样蛋白特异性结合;而在对照大鼠脑内没有观察到类似的结合现象。
 
该实验的成功一方面为其走向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先进的micro-PET设备在我国新药研究和生命活动研究中的应用。该结果于2008年5月发表在《中国药理学报》(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上。(来源:中科院)
 
(《中国药理学报》(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29 (5): 548-554,Ming-qiang ZHENG,Duan-zhi YIN)
 
更多阅读(英文)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论文 一周论文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