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论 文 实名举报
直播|科学时报系列|English|电子杂志|邮件订阅|RSS|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论文频道>正文
水稻砷污染遗传控制机制得以揭示
论文作者:朱永官等 期刊:《新植物学家》 发布时间:2007-12-5 15:35:35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日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朱永官研究员和博士生张静,通过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嘉兴市农科院合作,利用温室盆栽试验条件,对TN1和CJ06 (亲本)及其94个子系中的砷浓度进行研究,成功地揭示了水稻吸收砷是个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发现了位于第2,3,6和8条染色体上四个控制水稻幼苗和籽粒中砷浓度的数量遗传性状位点(QTL),同时水稻幼苗地上部、根部及籽粒中的砷浓度差异显著,如籽粒中低浓度的株系有0.16 mg/kg,而高浓度的株系其砷浓度高达0.95 mg/kg,证明了水稻不同基因型间对砷吸收存在较大差异。控制砷吸收的数量性状位点的定位为后期通过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来筛选控制水稻砷吸收的基因,进而选育和培育水稻低积累砷品种的工作提供了有利支持,从而来降低了由砷污染带来的对动、植物和人体的毒害。该成果已经发表在著名刊物《新植物学家》( New Phytologist)上,是国际上首次报道高等植物砷积累遗传控制的研究论文。
砷是全球性污染物,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报导表明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植稻土壤中砷的积累可以导致稻米中砷的累积,对区域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如何应对水稻砷污染已经成为目前土壤污染研究的热点问题,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曾出版专门刊物探讨农田土壤中砷污染控制。(来源: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新植物学家》( New Phytologist),doi:10.1111/j.1469-8137.2007.02267.x,Jing Zhang,Gui-Lan Duan)
更多阅读(英文)
E-mail推荐
相关论文 当周论文排行
砷污染可增加胎儿出生后患癌症风险
基因改造植物能高效清除环境污染物
“丑女”爱“俊男”的遗传原因
科学家发现细胞死亡新形式
连续代数黎卡提矩阵方程新解
科学家制造出世界最精确的“尺子”
科学家找到治癌新武器
男人观看异性获得满足感远大于女性
温室效应造就炽热金星
孕前饮食影响后代性别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