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朋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2/9 22:21:25
选择字号:
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土特产”高质量开发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如何更好地振兴产业并促进农民增收?笔者认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乡村土特产是一条关键路径。这就要求强化以工补农与统筹协同观念,把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放到三产融合发展大格局中谋划和推动,促进城乡要素相互交换、双向流动,加快形成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土特产高质量开发的新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打下厚实基础。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通过优化构建三大体系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包括:创立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科技赋能、特色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装备先进、绿色低碳、三产融合、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打造统分结合、兼容并蓄、多样功能、多元开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既要有全国“一盘棋”的通盘考虑,又要依托各地实际和优势特色,真正体现因地制宜与讲求实效。

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土特产”高质量开发,要深入分析面临的挑战。在区域土特产绿色开发过程中,明显存在着土特产特色不突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供应链不太紧密、产品销路不易打开,产业链拓展延伸不完整、土特产产品附加值不高,行业门槛低、“产品价值低而伤农”,品牌意识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要想更有效提升土特产发展质效,应着力于把握、统筹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构建与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体系的关键。既要深度挖掘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依靠政府开展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和精准引导。尤其要立足本地实际和功能定位,扬长补短,真正做到并确保各地土特产开发发展方向与乡村产业振兴相契合。

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土特产”高质量开发,要保持农业绿色的底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支持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区域优质土特产的基本保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优质的农业产品。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毫不动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加速推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循环利用的高效化、农村能源消耗的低碳化、土特产品供给的绿色化、乡村产业结构的更优化。农业是与生态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之一,更要突出绿色循环。要以先进装备为依托,以绿色低碳为导向,以高效生产为基础,将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理念贯穿全过程,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平衡。

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土特产”高质量开发,要注重依托特色产业基础,实现“从大到强”向“从强到新”的跨越。应在深度挖掘本地土特产资源优势与开发潜力的基础上,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不断壮大区域土特产的优势产业,实现“从大到强”,再通过积累量变达到质变,实现“从强到新”,并不断迭代升级。要注重发挥农业多样功能,推动区域农企优势互补,优化延伸土特产业链条。要在立足功能区划服务国家需求的基础上,找准“土”“特”“优”产品在价值链上的定位并合理分工,持续发力。

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土特产”高质量开发,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力量开展协同创新攻关,另一方面,要推动科技资源与产业有机衔接,构建起各地区、各主体各展其长、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Baidu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发现可延缓帕金森病的原始创新靶点 科学家发现中等质量黑洞存在的直接证据
自2000年以来,全球冰川缩小了5%以上 “天关”卫星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双星系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