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0 16:42:56
选择字号:
嫦娥五号月壤矿物“蘑菇”结构揭示极端非平衡生长机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何宏平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通过对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的细致研究,首次在月球样品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晶体生长现象,即:月表的铬铁矿纳米晶体可以像雨后的蘑菇一样从橄榄石表面向外生长。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矿物学家》。

“蘑菇”生长结构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

结晶是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物理化学过程之一,决定着凝聚态物质的各种性质。晶体结构和生长机制对现代化学、矿物学、材料学、生物学、医药学和地球科学等众多领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晶体生长机制的基本理论框架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经确立,在后续的200年里逐渐发展出了经典晶体生长理论体系;近30年来,随着纳米材料和生物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更多的非经典晶体生长机制也被提出,常见天然/合成框架内的晶体生长理论体系正在日趋完善。

传统结晶生长过程均是在地球上获得的观察,而地球之外的其他天体环境中的晶体生长是否有别于地球还不得而知。例如离地球最近的月球,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护,它的表面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着(微)陨石和各种高能粒子的轰击;在轰击产生的极端高温、高压之下,月表晶体的粒径、形貌、生长方式和矿物组合都与地表晶体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

为探究这些奇特的晶体生长现象的发生机制,何宏平团队采用原位聚焦离子束制样方法从嫦娥五号月壤角砾岩碎屑中提取样品,使用装载了电子能量损失谱探测系统的高分辨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了微-纳米级矿物学研究。在样品中观察到了一种罕见的由铬铁矿-陨硫铁纳米球-零价铁纳米球组成的枝晶结构,它们如蘑菇一般从橄榄石表面垂直伸向玻璃中。

“蘑菇”生长结构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

电镜下的结构和成分分析揭示了该“蘑菇”结构形成的过程:一是,碎屑遭受微陨石撞击,其所含Fe2+发生歧化反应,在熔融玻璃中产生纳米零价铁球以及Fe3+,同时产生纳米硫化铁球或其与零价铁球的不混溶复合体;二是,含铁的纳米球在高温下与橄榄石发生定向附着;三是,定向附着产生了具有高势能的缺陷位点,橄榄石中的Cr3+和玻璃中的Fe2+向缺陷处聚集并结晶出铬铁矿;四是,在非平衡条件下,铬铁矿以枝晶形态向玻璃中持续生长,将纳米球向外顶出,直到体系能量消耗至无法跨越结晶的能垒为止。该过程也得到了晶格失配度计算以及热力学模拟计算的支持。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发生在极端非平衡条件下的生长机制,该机制能够利用原有物相内部的杂质离子,在原物相之间的非均质界面上产生新的矿物相。这一发现首次证明定向附着不仅可以发生在均相体系中,也可以发生在多相体系中,该认识对现有非经典生长机制体系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和开拓作用。

考虑到月球表面遭受撞击的频率之高,可以想见这种机制可能在月球风化层中广泛发生,从而影响月表的矿物组成和元素分布。同时,此类“蘑菇”结构的出现还可能作为极端非平衡结晶的指标,并为后续针对无大气天体表面及其他极端条件下的晶体生长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2138/am-2023-921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几十年来最明亮彗星将闪亮夜空 2024全球海洋“热”度惊人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开工 科学家开发纳米孔糖测序新策略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