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雅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3 14:34:19
选择字号:
吴秀杰:十年证据,从量变到质变

 

科研的魅力在于对未知事物的发掘和探索,而“发掘”正是考古学家们的看家本领,2024年的考古学进展相当精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员刘武、吴秀杰带领团队历时十年,揭开了30万年前古人类的神秘面纱。

“华龙洞人”头骨复原像。蒲雅杰摄

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的华龙洞古人类遗址是古人类考古研究的“富矿”,2024年4月至11月,古脊椎所与东至县文化和旅游局等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以下简称联合考古队)在此开展了的第四次正式考古发掘工作。

“此次共出土了11件古人类化石、40余件石制品、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3种爬行类化石等古人类伴生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古人类足部第3跖骨,这在我国属于首次发现。”吴秀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走下陡峭的遗址坑洞,徒手对敲砸后的碎石之间的胶结物进行逐一挑选,马不停蹄运输到实验室对疑似化石的石块进行钙质胶结物清洗……这种与“未知”打交道的发掘工作,联合考古队自2013年就已经开始。

吴秀杰在实验室展示今年出土的化石。蒲雅杰摄

据吴秀杰介绍,团队通过人像复原技术、同位素测年、动物群组成分析等手段,开展了古DNA、古蛋白、年代、古人类食物结构等多方面研究,可以推断这群古人类是一个出现在距今30万年前的、20多人的“大家庭”,他们的面貌已经开始从古老向现代过渡,并且可以通过自制“武器”来围猎80种以上的动物。

“结合全部考古证据,我们可以正式向学界宣布——生存在距今约30万年前的‘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吴秀杰欣喜地表示。

每一次抵达,都是新的出发。面对10年来取得的的综合成果,在喜悦之余,吴秀杰对2025年有着具体的期待,“我们会继续对此次出土的化石进行分类研究,如足部跖骨可以进一步确定30万年前人类身高、行走的方式等信息,动物化石能反映当时动物的种类和演化历史……此外,我们已初步掌握了华龙洞遗址周围的化石埋藏和洞穴地质情况,未来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发掘范围,以寻找更多的古人类化石及其生存证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拥抱不确定性,把脉太空碎片演化 科学网2024年度十佳博文由你决定
“中山大学极地”号执行渤海冰区综合调查 新研究揭示光学湍流特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