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著名生态学家查尔斯·埃尔顿1958年提出的生物多样性阻抗假说认为物种丰富度越高的群落越能阻抗外来生物入侵。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本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无法准确反应空余生态位及外来种可能遇到的竞争,且群落的可入侵性可能受本土群落多维生物多样性、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等多因子的共同调控。
近日,《自然—植物》在线刊登了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和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员郭文永团队的成果,该研究通过整合区域尺度上处于不同入侵阶段的外来物种的分布及群落水平的特征数据,分析了本土群落多维生物多样性、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等因子对不同入侵阶段外来植物是否出现及其丰富度的效应强度。
研究结果证实了多因子调控群落入侵性的阶段依赖性,特别是结果显示本土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对外来物种是否出现和丰富度呈负作用,但其效应强度和方向随入侵阶段变化。该研究丰富了经典生物多样性阻抗假说的内涵,亦表明基于入侵动态的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入侵相关的假说。
郭文永表示,本研究是该团队围绕“多因子驱动入侵动态过程的作用机制”,针对“哪些区域更易被入侵”这一入侵生态学核心问题的深入解析。同时,该研究与课题组此前的多项针对“哪些物种更易成功入侵”获得的系列成果形成互补,共同为生物入侵的防控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4-01790-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