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巴黎奥运会男篮决赛中,美国队凭借斯蒂芬·库里在最后2分47秒的三分球四连击,击败法国队夺冠。在此之前,美国队在半决赛中逆转塞尔维亚队,库里也是凭着惊人的三分球能力,力挽狂澜。
过去十年,库里引领了NBA的三分球风潮。三分球的增加,是篮球战术的一项重要变革,而它的背后推手,其实是数据分析。
在NBA,数据分析早已渗透在球队的各个方面,从球员选拔、训练,比赛策略选择,到球队管理等。这种“数据导向”的思维恰是现在中国篮球最需要的。
2023年3月1日,中国篮球协会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根尖体育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发布K8中国篮协技战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K8平台),这是一个“数字篮球”平台。不久前的8月23日,K8赛事数据采集维度与质量标准(以下简称K8标准)发布。
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说过,体育不是一座孤岛。如今,一场中国篮球的数据革命开始了。
“魔球”预言成真
2003年,美国出版了一本体育类的非虚构书籍《魔球:如何赢得不公平竞争的艺术》,也是后来好莱坞口碑影片《点球成金》的原著。
书中的主人公之一是一位毫无棒球经验的哈佛高材生,他坚信靠统计数据能选出卓越的球员。正是有了他的加盟,一支预算只有豪门记录表三分之一的“鱼腩”球队,竟然破纪录地连续取得胜利。这支球队是如何做到的?
多年以后,这本书成了职业体育管理的一则预言故事。
在2014-2015 赛季,勇士队赢得NBA 总冠军头衔,在随后的一个赛季,又打破了联盟历史纪录,常规赛获胜率竟超过了89%。而在此之前,勇士队是 NBA 排名倒数的球队之一,它也成了NBA“咸鱼翻身”的代表。
转折是从史蒂夫·科尔上任球队主教练开始的,他也是本届巴黎奥运会美国男篮的主教练。球员出身的科尔习惯用数据进行研究,他在数据分析师的辅助下,分析了大量过往 NBA 赛事的比赛记录数据,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传球和投篮是赢得比赛的突破点。
即使不懂篮球的人也知道,投篮总是离篮筐越近越容易,这是一种直觉和常识。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距离和低位跳投和上篮是NBA的关键战术。
那时候,如果你是一个正在学习打篮球的年轻人,却总想着“逞强”投三分,教练大概率不仅不会鼓励你,甚至还会换你下场,因为即使投中了,也会被认为不合理。但科是科尔却要求自己的队员苦练三分球技术,甚至鼓励他们尽量远离三分线出手。
真相有时恰恰是反直觉和常识的。中国篮球协会K8项目组负责人承相解释,基于NBA长期对投篮的精准分析,分析师们发现,只要球员离开篮下半圆区域后,命中率就会急速下滑到40%,但从篮下半圆到三分线这段距离之间,命中率并不会进一步下降,而是维持在40%左右。这也意味着,多投三分甚至在三分线以外投篮,成为了收益更高的选择。毕竟在命中率相近的情况下,投进一个三分球相当于投进1.5个两分球。
基于数据的支持,当年就是三分球神射手的科尔敏锐地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确认了以库里为核心的球队阵容,在2015-2016 赛季,库里共投进403个三分球,创造了NBA个人三分球纪录。
如今,根据20多年来NBA投篮点分布的对比图可以发现,篮球空间认知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三分线取代中距离成为热点,这也是数据推动NBA球队战术转型的经典案例之一。
多维数据的飞跃
自20世纪90年代起,NBA就开始用数据思维对比赛录像进行分析。2010年以后,NBA引入SportVU系统,这个系统可以高频率捕捉三维运动画面,通过轨迹分析,提取数据,自动生成数据统计,录入庞大的数据库。篮球比赛真正意义上有了一套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的工具。
此后,NBA的数据技术不断扩展、迭代,联盟的每支球队都有独立的数据分析部门。但同时期的中国CBA联赛还主要依赖于现场技术统计和录像这样传统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式。
中国男篮被挡在巴黎奥运之外,其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与当今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差距。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并不仅仅在球员,也在于教练员对于数据分析的认知和使用的不足,进而导致训练和战术的脱节和实战的被动。”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徐济成在采访中谈道,数据在中国篮球运动中的渗透和有效使用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才亟需K8平台。
根尖体育创始人王海滨介绍,K8是一个篮球多维视频数据应用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实验室的支持,利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智能认知技术,完成自动化的赛事视频采集、结构化视频数据处理、数据智能的评价体系功能。
从传统技术统计到多维数据,是一个质的飞跃。
过去比赛统计球员得分、助攻、盖帽、篮板等基础指标,很容易陷入结果论的误区,认为这些面上数据越“漂亮”,球员表现就越好。“但它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篮球运动是团队项目,是五个队员的一个整体,真正有价值的数据是能如实反映每个球员对团队的整体贡献值。”徐济成解释。
K8平台包含了两级共90个数据指标,这一系列多维度、高精度、完整的数据可以记录每一个球员在赛场上所有的真实行为,并形成客观的评价体系,从而帮助管理者全面地获取信息了解球队、发现优秀球员。
此外,对国际赛事的数据分析还能准确掌握世界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对标趋势要求,训练提升运动员水平,合理选择比赛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分析的质量与比赛的规范化、数据采集的标准化息息相关,因此,K8标准格外重要,它从场地、竞赛、视频采集、数据维度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承相介绍,K8标准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凡是达到该标准要求的赛事,均会纳入K8平台,作为中国篮球人才选拔的客观依据。
找到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催化剂”
同样是在本届巴黎奥运会上,日本男篮在小组赛上以90比94惜败东道主法国,而这场比赛让全世界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身高仅1米72的后卫河村勇辉。他在面对比自己高44厘米的法国队戈贝尔的防守时,不落下风,砍下全场最高的29分。
有网友好奇,在中国,这样的球员有机会脱颖而出吗?在现在的选材体系中,基层教练的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
“中国大多数教练在选材过程中都秉持一种理念,那就是篮球是一项‘巨人运动’。可其实,篮球人才的选拔是个隐性选材的过程。”徐济成告诉《中国科学报》,“比身材更重要的是速度、技术和认知,只有这三个要素同时聚齐时,身材越高,优势才管用。”
有媒体评价河村永辉,虽没有篮球世界里最传统的“天赋”,但他通过后天练习,把每一项后卫的技能都锤炼了出来。这也意味着,这些要素是随着时间动态变化的。
徐济成提到,一个人从爱好篮球的少年,成长为职业篮球运动员,需要经历多个年龄段的筛选、淘汰,合理的依据是什么?是通过详细、完整的数字档案,追踪和评价他在不同成长阶段,这些关键要素的表现和潜力。
人,是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石”。
中国球迷总是吐槽,一个人口大国,为什么选不出优秀的足球/篮球运动员?事实上,问题的关键不在人口数量,而在于这项运动的专业人口数量。目前,从事专业训练和竞赛的中国篮球专业人口不足1万人,而日本是52万人。
许多热爱篮球的青少年早早放弃了篮球,一方面是由于升学压力,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连续、一致、科学、透明、公正的评价机制。
“我的孩子能不能练出来?”这是中国广大家长十分迷茫的一个问题。徐济成希望,K8平台能够引导广大家长和基层教练员根据数据和分析做出理性判断,在13岁、16岁、20岁和24岁,每个篮球运动员晋级和成长的蜕变年龄段,找到孩子最合适的“赛道”,成为孩子们训练和竞赛的最好的“催化剂”。
王海滨也呼吁,能有更多基层的学生赛事纳入这一数字篮球平台,让更多青少年建立自己的数字档案,这样才能扩大选材范围,连续跟踪每个队员的成长,发掘中国篮球人才的储备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