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秀娣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8/27 7:46:56
选择字号:
人才“帽子”问题的破局之道在于分类治理

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破除“五唯”评价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尽管国家对破“五唯”高度重视,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大家依旧感到“五唯”问题严重,甚至还有发展的趋势。

这其中,唯人才“帽子”问题最为典型。眼下,一边是唯人才“帽子”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一边却是人才“帽子”的种类增加和规模扩大。如何才能切实有效解决唯人才“帽子”问题?

人才“帽子”作为一个概念发展至今,说其“乌龙”也不为过,因为世上本不存在所谓人才“帽子”。那么,现行的人才“帽子”为何物?它们主要是国内各种人才计划项目的名称。人才计划项目名称如何变成戴在个人头上即以人为主体的人才“帽子”?人才“帽子”的“乌龙”之处就在于此。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科技评估机构承接的科技项目评价中,均明确表示业务范围不包括“评人”项目。道理很简单——科技人员本无高低之分,无法对其作等级评价或判断。如果科技人员产出优秀科研成果,其作为成果主人,自然享有成果荣耀并由此证实自己的科研实力,这就是“以成果论英雄”的实质。

总之,人才与成果相互依存,如果要说人才“帽子”存在的话,那一定也是依附于科研成果之上。在这方面,相关人员对待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表现很能说明问题。

诺贝尔奖以奖励杰出基础科研成果为宗旨。主办机构每次公布奖项时,都很注重介绍获奖成果的学术精华,也不忘指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突破性贡献,让公众明白授予该成果奖项的依据所在。无疑,这体现了主办机构对科学及科学共同体成员的高度尊重。

许多大学给予诺奖得主的待遇就是校园内的一个终身停车位。对此,校方的解释是——诺贝尔奖是荣誉,不需要用利益或特权显示,提供专属停车位就是对荣誉的致敬。这番话道出了科学世界的简单和“纯粹”,人与人之间没有地位的高低,只有科研贡献的大小。

反观国内学界的人才“帽子”,本质就是人才计划项目,这与取得实质性的科研成果有着质的区别。仅就此而言,各层级“帽子”人才间就不应有学术地位的高低,有无“帽子”人才之间也不应有学术地位的高低。

人才“帽子”难破除,甚至越破越多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帽子”已成为国内学术评价“自循环”中的主要权威指标。具体而言,各机构不断推出各种人才计划项目,由此形成的各种人才“帽子”又在各种学术评价中被当作重要指标一次次循环使用,其“分量”也在此过程中被不断强化。

正因为人才“帽子”隐含的各种学术权力,许多机构通过实施人才计划项目巩固或提高其作为管理部门的权威。相应的,大量戴上人才“帽子”的学者具有了更大的学术话语权。同时,人才“帽子”依旧是大多数学术项目评审或人才引进的重要指标,有关部门尤其看重人才“帽子”。

与此同时,教育科研机构或基层个体对人才“帽子”可谓是爱恨交加。他们往往一边指责其弊端,一边又在迫不及待地竭力争取。

总之,人才“帽子”在学术评价中的“自循环”模式,导致各方人员都被裹挟进其利益“旋涡”中。要制停这类“旋涡”,必须从人才“帽子”发放部门正本清源。

鉴于眼下人才“帽子”的情况较为复杂,要破解唯人才“帽子”顽疾,必须对现行的人才“帽子”进行分类治理。

第一类是授予曾作出过突出贡献人物的荣誉性称号,这类称号与现行人才“帽子”有本质区别。其获得者往往在各自岗位上凭着实绩和成就得到各级组织的认可和表彰,本质上是“以成果论英雄”的典范,他们获得荣誉性称号实至名归,其精神应得到大力弘扬。

第二类是给予入选各层级人才计划项目学者的人才“帽子”,这类帽子就是通常所指的“帽子”。要使这类人才“帽子”回归科研项目本身,首先要把“某某人才”冠名除去、改回科研项目名称,这是破除唯人才“帽子”的前提。

众所周知,人才计划项目的入选者与“某某人才”根本不是一回事。正因为这种混淆概念的做法长期盛行,导致前者被等同于该计划项目名称的人才来对待。如此,唯人才“帽子”的局面也就在所难免了。是时候从正称呼做起,使各层级人才计划项目的称呼回归科研项目而非冠以人才称号了。

第三类是非合法主体发放的人才称号奖项。对这类不合法规的人才“帽子”,相关管理部门要严格督查、依法办事。有的社会组织发放并不在其业务范围内的人才称号奖项,其本身就不具备相关主体资格;还有的主办方是由许多机构组成的联盟,这类联盟无法保证人才评奖的程序、标准等执行到位,而且评委往往也是随意拼凑。

此种种做法与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并无本质区别,但其行为的迷惑性更大。主办方发放这种人才“帽子”,无非出于政绩、名利等目的,但却以破坏学术秩序和环境为代价,危害性极大。对此,需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