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8/10 15:33:58
选择字号:
这个选择,他们不后悔!

 

编者按

国家奖学金、朱李月华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永清环保奖学金……在国科大博士生李强和陈高杰看来,优秀是追求,也是一种习惯。昔日的少年已成长为青年人才,他们追逐科学梦想,保卫蓝天白云,大步走在自己坚信的人生道路上,曾感到过迷茫,但从未迷失方向。

初夏的白昼来得早,上午7点半,已是天光大亮。漫步城市环境所可看见三两结伴的学生,他们沿着连廊向技术楼走去,眼里有光,步伐带风。

国科大博士生李强和陈高杰也在其中。

逐梦科苑

对于陈高杰来说,踏入环境领域学习最初只是一个巧合。

“其实我最开始报考的是经管类专业,只是被调剂到了环境科学专业。”陈高杰来自福建南平,谈起往事,他显得有些腼腆,“但是我对未知的事物有探索欲。”阴差阳错地,他在环境专业的攀登路上越走越高。本科时,他日渐意识到其就读的省会空气质量差、污染严重的现状,在与家乡武夷山的鲜明对比中,他下定决心,要通过进一步学习,去探寻大气环境污染的成因和症结。

在他看来,在众多污染物中,相比水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更易感知、更影响着普通群众的生活质量。于是,他选择大气污染作为自己研究生涯的课题,也将目光投向家乡周围针对环境污染研究最纯粹的机构: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图片
陈高杰在工位前

选择国科大和城市环境所开启下一步研究生涯的理由是相似的:卓越的科研平台、完备的设施、浓厚的学术氛围、开放包容的研究环境……而李强则有一条不一样的理由:真诚的导师。

“当时没有想太多,只觉得我的老师值得去追随。”他不假思索地给出解释。本科生往往会参加各个院校的夏令营来了解学校氛围与条件,发邮件给有意向的导师、从他们的回复中获取信息也是重要一环。而在所有传来回音的老师中,李强现在的导师贾宏鹏是回复最诚恳、邮件篇幅最长的那一位。“我能感觉到他的科学素养、人品和培养学生的态度是值得信任的。”在他看来,国科大的导师对待学术的态度往往更纯粹、更朴素。

图片
身着博士服的李强站在城市环境所正门前
确认意向后,陈高杰作了一个在外人看来相当大胆的决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对于他,这也是跨度相当大的一步,但回过头,他很欣慰自己当初的选择:“其实我资质平平,不是什么天才,但我了解自己,我想要在喜欢的领域做出一些‘东西’来。”
“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一年,我们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专家学者,也学习了很多科学家大咖的课程,大大开阔了眼界。”他的笑容显得有些怀念,“正是那一年学术氛围的沉浸,使我真正爱上了科研。”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没有让他们后悔。
努力遇上幸运

2020年度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年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科技攻关新星、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国科大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一等研究生等级奖学金及一等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翻开李强的履历,很难不为他五年间取得的琳琅满目的荣誉感到惊讶。

但对于李强而言,“大满贯”的众多奖项中,最有分量、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两次国家奖学金的获奖经历。

图片
李强在实验室

读博期间,李强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五篇SCI论文,其中两篇刊载于环境催化领域顶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如今,即便已经成为学弟学妹们学习的榜样,他仍然记得自己刚接触科研时的懵懂日子。

“本科时,我对科研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畏惧’的,好像科研是一件有些神圣的事,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去接触实验、论文。”他回忆道。当时的他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大创项目,但也只是帮着刷刷瓶子等杂活儿。面对英文文献阅读和与其他院校学生交流,他也感到困难,不由得生出畏难情绪,最后项目也不了了之。

直到2019年3月,选择加入国科大和城市环境所的他来到导师贾宏鹏的课题组,开始推进自己的毕业设计工作。有导师指引方向,师兄师姐在实验室“手把手”指导,他开始体验到科研的乐趣。

“当时我会看别人的文章,学习他们的思路,再结合现有的技术特点,尝试做一些新的东西。”李强分享,他的第一、第二篇文章就是这样形成的。第三篇文章,他开始尝试加入一些属于自己的想法。他打了个通俗的比方:“刚开始时,我的工作可能相当于别人做出了一只盘子,我在盘子上放上一道菜,但研究开始深入后,我试着自己去开发新的合成方法,设计出领域内普适性的策略,也就相当于自己去做一只盘子,让别人可以在我的盘子里装菜。”

当然,更深入的科研工作需要长年累月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初窥门径的李强毫不意外地碰了壁。

李强回忆,“2020年我从北京回到所里时,师兄毕业,也遇上老师最忙的时间,我又遇上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挫败感非常强。”成果遥遥无期,甚至实验做错了都不知道,他不由得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科研?

图片
李强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幸运的是,2020年年底,硕士生国家奖学金像一剂强心针,给了李强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动力。一方面,作为2019年刚刚入学,2020年才回到所里的研究生一年级学生,获得在三个年段统一评选的国家奖学金无疑是一种破格的荣誉与认可;另一方面,在当时的李强看来,这些成果是由老师和师兄在前头领跑才取得的,自己的独立科研能力是否担得起这份沉甸甸的殊荣?

疑问扎根在他稍稍喜悦的心中,又种下一颗想要证明自己的种子,“当时感觉‘憋’着一口气,并且下定决心,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武装、强大自己”。终于,在两年后的2022年12月,选择继续深造、勤恳耕耘的李强获得了独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誉——博士生国家奖学金。

守得云开见月明,回看自己成长的轨迹,走过的每一步弯路、甚至做过的每一份杂活儿都有其意义。“成功无疑是需要不断地付出的。”他笑道,对他而言,这已经不再是众人皆知的大道理,而是对自己五年来科研生活最准确的总结与感慨。
科研是“沉下去”

“这几年,我已经很少享受除科研以外的生活了。”这是李强对自己的调侃。

他的回忆中,最常走过办公室与宿舍之间那条连廊的时间,是在沐浴着月光的凌晨一两点。在实验室,加班做实验到深夜,甚至周六仍然全勤都是总能见到的场景。“可以说努力是一种常态。”不断地看文献,做实验,不断地与导师交流、寻求指导,再尽最大可能去改进,这已经是他最习以为常的生活。

陈高杰则把这个过程描述得更为具体:一方面,对于主要研究方法是外场观测和模型模拟的他,仪器的正常运行保证了数据的持续输出,需要24个小时地维护仪器设备,以便全年在线观测。每当仪器出现问题,就需要自己去解决、跟工程师商量操作,一次维护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另一方面,他的博士课题中所研究的物种没有确定的标准样品,从标样的合成到定量,也花了非常多的时间;最后,敏锐的科研嗅觉并非来源于天才或灵感,而是得益于长期潜意识的阅读和积累。

图片
陈高杰在大气环境超级站调试设备
“从我入学开始,就从来没有搁置对领域内相关文献的阅读。”陈高杰补充道。在他看来,分析方法和思路的快速补充是建立在已有的前期工作基础上的,这些工作往往“看不见、摸不着”,但默默耕耘得越久,长期的收益就越可观。“我真正做起科研的时候是沉闷的,要‘钻进’问题中去,有时候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他笑得沉静。

当然,时间与精力的付出并不意味着没有目的与方向的“乱撞”,来自导师的引导与示范也相当重要。

陈高杰对自己的导师陈进生研究员的第一印象是“勤奋”。每天早上7点到7点半,你都能准时在城市环境所食堂遇上这位50多岁的、城市环境所第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他穿着精神、头发梳得齐整。“陈老师每天都奔波在一线,指导学生、做课题项目、各种会议日程……一直以来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陈高杰逐一列举着,眼神中有崇敬、也有感激。

在他的记忆中,就算再忙,陈进生也没有忽视过对学生们的关心和指导。一旦文章有投稿或返修的消息,导师一定会亲力亲为,第一时间打来电话,细致地讲解如何修改、应对;有时仪器出了问题,他比负责管理仪器的学生还要更早知道。“他的身先士卒,给予我榜样的力量。”

图片
陈高杰的导师陈进生研究员
对于李强,导师贾宏鹏则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有时我去和他探讨问题,他常常开玩笑喊我‘二氧化碳转化领域的专家’,还要问问我最近篮球打得怎么样。”李强笑着举了个例子。导师经常与他交流科研之外的经验:发邮件怎么显得有礼貌、留学的经历、对社会事件的思考……五年来,李强从老师那里收获了许多做人做事的感悟,锻炼了为人处世之道。当然,他话锋一转,在科研方面,导师所传授的知识也是不折不扣的。
“贾老师一是非常严谨,二是思维能力也很强。”他补充道,“导师看问题全面透彻,在我的科研道路上,老师不仅在实验上给予我指导,从宏观角度点明关键问题所在,让我云开雾散;还在论文写作方面给予我极大的帮助。从写作逻辑到词句语法,贾老师逐字逐句地批改我的论文,他的修改稿件是我硕博期间的宝贵财富之一,就像一本错题集,我常常拿出来翻阅,不仅是学习老师的思维,也是提醒自己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图片
李强和导师贾宏鹏研究员
图片
李强(红色球衣)在科研间隙常打篮球放松

弓弦不能永远紧绷,做科研也需要有“浮上来”的时候。问及兴趣爱好时,陈高杰给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回答:“做饭”。

“我最喜欢做糖醋排骨和水煮鱼。”他弯起眼角,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笑容。有时,陈高杰和学弟学妹们会一起去老师家蹭饭,他就担起了掌勺的责任,“自己的付出能够直接给别人带来快乐,这感觉其实还挺不错的。”

陈高杰自述,在做饭这个小众的爱好中,他学会了如何热爱生活。在他看来,做饭和做科研其实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朴素的原材料经过加工显露出最真切的本味,遵循原理的组合升华了滋味,使其更加复杂,却也更加精纯——这和从最简单的现象中挖掘原理,最终装点成盘、呈现在读者眼前的科研论文,何其相似?
“在饭菜端上桌的那一刻,我感到很幸福。”他的笑容富有感染力,让人不禁感慨:兴许科研也是同理,正是努力收获回报的那一瞬感动,支撑起了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吧。
让心指引方向

观察李强的工位书架,你会注意到有一本不起眼的小书,其“画风”有所不同:发皱的书面、略微泛黄的纸张、翘起的书边,一切都与旁边摆放的大开本专业书籍不太相像。

拿起、翻开,原来是一本密密批注了的《毛泽东选集》。“曾有两个志同道合的好友和我一起组建了个读书小组,每周每人都要分享一章节的阅读体会。”提起这本书,他眼神一亮,“这已经是2022年读的了。《共产宣言》《资本论》这些书,我们都一起研读过。”

这也许为他的毕业去向埋下了一个小小的伏笔。今年1月,他考取了福建省的选调生并成功上岸。面对“选择走向社会,这几年的学习会不会白白浪费了?”疑问,他言语笃定:“学习一定是有用处的,书怎么会白读呢?”

图片
李强在工位
“科研磨炼了我的心性,锻炼了我的能力,也增强了我的自信,而这些品质,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切实需要的。”不疾不徐地,他娓娓道来,“沉下心来在这里扎扎实实做几年科研,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的。”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拥有不急不躁、不骄不馁的心境,这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科研工作中所收获的独到思维方式和开拓空白领域的强大学习能力,对于李强也相当重要。“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其内在联系,有了思维上的经验,就能更精准地发现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法。”他笑道,“这几年,我甚至能够对照着说明书修实验室的一些仪器,连修洗衣机也能交给我折腾了。”

当然,即便五年的科研生活使李强收获良多,这一选择也并非一时兴起的空穴来风。

曾被评为国科大优秀党员的他,在大学里也担任过四年班长。“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是他在四年集体工作中的真实写照。至今,想起工作过程中帮助大家、被同学们所需要的感觉,仍然使他感到由衷的快乐。

来到城市环境所后,他仍然没有忽视骨子里的那股善良。从江西农村走出来的他,曾在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的共同号召下,向湖南张家界市一个小村庄的孩子们提供对口帮扶。“因为自己走到今天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所以更希望尽可能改变这个环境。”回想自己的心路历程,他由衷感慨道。

帮助不仅仅局限于金钱,也体现在对受助者成长的关怀与照顾。“我们会和对面的学生定期发邮件、传简讯。”虽然每两周才能收到一次回音,但走过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的旅程,自己微薄的经验能够帮到一两个有需要的人,对李强来说已是足够快乐。

国科大和城市环境所的五年,已经引领他见识到了更广阔的星空,在无穷可能的人生道路面前,他仍坚定选择了脚下坚实的大地。

而对于还有一年毕业的陈高杰,思考这个问题还有些为时过早。“从小到大,无论身处什么环境,我一直有一种想要向上的力量,想要追求卓越、想要发光的信念。”他略一沉思,回答道,“对我来说,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跟随着求知欲,踏踏实实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他坚定的眼神仿佛昭示着,只要手握信条,步随心动,便不会在人生的岔口迷路。心之所向,就是我们平凡而又不平凡人生的正确答案。

早上7点,陈高杰准时睁开眼。枕边,毛不易《无名的人》歌声淡然响起:“我是这路上没名字的人,我没有新闻,没有人评论”。

窗帘拉开,阳光洒向屋内每一个角落。灰尘在空中闪闪飞旋着,渺小却如此耀眼。

扬起今天的第一个微笑,他伸展开四肢,准备好迎接崭新一天的工作与生活。

“无名的人啊,车开啦,往前吧!带着你的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