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7/21 9:57:22
选择字号:
“AI成龙”遇冷,AI数字人在影视业不灵?
别让“AI数字人”在影视业成为“粗制滥造”的标签

近日,影视巨星成龙主演、大量使用了人工智能(AI)数字人技术的电影《传说》登陆大荧幕,却遭遇了票房与口碑的双失利。截至7月20日,豆瓣评分5.3,上映10天累计票房不到8000万元。显然,“AI成龙”遭到了冷遇。

“AI成龙”本是《传说》这部电影的卖点。据介绍,为了剧情需要,电影大量使用AI深度伪造、数字人等技术,重现了演员成龙的27岁,年轻版数字人成龙在电影中的出演量也达到70%以上。无怪乎有网友吐槽,时长129分钟的电影,能看到“真成龙”的时间只有29分钟。

然而,“AI成龙”却给观众们带来了不适感。据了解,大家的不满主要集中于其“拙劣的表演”:27岁的“AI成龙”饰演的角色赵战,长时间似笑非笑,经常皱眉;哪怕经历了人生重大打击,有人遇险、遇难,他通常也只会扬天张嘴,做出似哭非哭的、不明所以的表情。

观众买票进影院是带着期许的。如果不能奉献真诚、精彩的演出,无论你是真成龙还是假成龙,观众都不会买账。而对一个技术拙劣、无法以假乱真的AI数字人,不被认可的结局似乎是注定的。

我们来看一看“AI成龙”到底有多少成色。

据导演唐季礼介绍,通过AI的Deepfake(深度伪造)换脸技术,“我们想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真正意义上的角色”。方法上,他们首先输入大量成龙年轻时的影像资料,进而使用AI根据这些年轻面貌进行图像生成,并将这些静态图像转换为动态视频。

唐季礼说,他们做了不同的年龄段的“AI成龙”,呈现出来的感觉完全不同。最终,为了贴合影片金戈铁马、家国情怀的主题,团队选择了“风度翩翩、彬彬有礼”的版本。

但是,观众们看到的却并不是什么“风度翩翩、彬彬有礼”。在大荧幕上,观众只看到影片中水平有限的AI技术,一张满是突兀不调和的、僵硬的脸和满屏山寨质感的画面。甚至,影院的大荧幕尤其容易将人物的表情与神态放大,而《传说》刚好将本片水平拉胯的AI数字人的缺陷暴露无疑。

片方对此或许也早有预感。唐季礼坦言,刚开始拍摄时,AI技术尚未成熟,过程出现了很多意外状况。比如AI数字人转头超过90度角或者有东西遮挡面部的时候图像就无法跟踪,肉眼可见不过关。但是,片方还是把这样的作品推上了院线,并通过营销“续写神话”“超级制作”“全感官特效体验”等等将“情怀”拉满。只是没想到,这部冠以“国内第一部AI奇幻动作剧情片”的电影,竟成了AI数字人在影视业的遭遇“滑铁卢”的经典案例。

是AI数字人在影视业“水土不服”吗?是影视业不该拥抱AI革命吗?恐怕都不是。AI技术的进步,无论从实现一些常规手段无法完成的镜头呈现,还是从节约制作成本的角度,都是影视业的一件幸事。只是,在使用AI数字人技术、准备将其作为营销噱头之前,一定要先找真正懂技术、用好技术的人好好打磨作品,别拿半成品出来敷衍观众。一言以蔽之,别让“AI成龙”“AI演员”甚至AI技术成为影视业“粗制滥造”的标签。

AI其实早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但仔细想想,我们经常对“内容包含AI虚拟创作”的文字、AI合成的图片嗤之以鼻,原因是什么?

无他,现阶段的AI只是辅助工具,它可以替代一部分繁复、无聊的工作,节省了我们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打磨最核心的那部分工作。小说等文字创作者要更注重人物特点塑造、故事情节,影视创作者就应该更关注故事内核、画面精彩度和影片整体品质等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仅仅依赖AI完成替代,即便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制作效率,恐怕最终都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另外,“AI数字人”的使用,更不应成为粗制滥造的借口,长此以往下去恐怕有蔓延成为约定俗成、刻板印象的危险,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