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端鸿,刘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7/16 7:36:16
选择字号:
高校专业调整幅度多大为宜

 

张端鸿(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刘虹(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近日,四川大学公示2024年拟撤销31个本科专业点,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叫好者认为四川大学是全国本科专业设置最多的高校之一,早应该大刀阔斧进行专业调整。质疑者则认为,一所高校同时撤销31个本科专业点,全球罕见,这种做法究竟是否尊重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犹未可知。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专业动态调整逐步进入了密集期。“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高校专业基本处于小幅调整状态。很多高校每年仅限于少量新增专业,很少撤销专业。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高校专业动态调整逐步走向常态化。2022年,全国高校共撤销925个本科专业;2023年,全国高校撤销本科专业数达到1670个。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走势和国家政策导向,大刀阔斧开展专业调整。这既是高校一种“识时务”的选择,在很多情况下也都暗藏着诸多的被动和无奈。

国家层面提出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已经10余年,但很多高校却选择被动应对。其背后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科专业调整牵涉到相关学科专业教师的核心利益,高校和院系管理层往往很难面对来自教师群体的反对压力。近两年,国家进一步强调要“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甚至提出了“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的目标,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高校层面、院系和学科专业层面,层层传导压力,才鞭策高校陆续采取措施做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工作。

专业调整原本应由高校内生动力驱动,专业和课程设置都应及时反映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趋势,以及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引导应建立在科学分析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产业需求的基础上,由此才能科学提出引导性政策。高校则应成为专业动态调整优化的能动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本就应当拥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大力建设满足国家和地方战略急需的专业。

从“十二五”开始,少部分高校就已经逐步建立了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并通过连续多年的小幅调整,初步实现了调整目标,但也有很多高校始终回避“矛盾”。有些专业的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课程质量、实习实践、就业质量都处于不良状态,学校却只敢通过核减招生名额或暂停本科招生等方式处理,生怕由于专业调整动了教师“饭碗”而引发过激行为。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大力推动高校学科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四川大学此次同时撤销31个专业也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根据相关政策,在对近几年评估不理想的专业进行减招、停招,以及持续做好教师分流引导等工作的基础上,集中完成后端的调整程序。实际上,仍有不少高校在专业调整的道路上做最后的“挣扎”。

从国际上高校专业调整的基本动态看,新增或撤销一个专业都并非易事。新增专业从早期提出倡议、方案到最终经历院系、教务管理、学术评议等审核程序,一般需要很长时间。撤销一个专业往往需要根据招生和办学状况评估,通过学生辍学率、维持率、课程完成情况和就业情况等数据进行跟踪分析。

对于国外顶尖大学来说,为了保持专业多样性,对撤销一个专业会更加慎重,但如果一个专业连续几年招不到学生,也会从学校招生目录中被撤销。整体而言,应用性、职业性比较强的高校,其专业调整幅度可能会比较大,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专业设置具有比较高的稳定性。

从我国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的基本走势看,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密集期”仍会延续几年。这本身应理解为补上了过去若干年专业动态调整的“缺口”,但仍然有不少高校及其相关专业在持续博弈观望,需要给它们更多时间确认。真刀真枪的高校专业动态调整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个过程无法回避。此后,高校专业撤销的幅度或将逐步收窄,调整重心将转到常态化更新上。

高校以独立市场主体和事业主体身份,更好地回应国家、社会的需求,以及行业、企业的需要,这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需要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有关中介组织和行业组织,更好地掌握人才培养的动态需求。特别是顶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经历此轮大规模专业调整后,需要在考虑保持专业设置稳定性的同时,通过更常态化的课程更新机制不断实现专业内涵更新,从而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