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毛琛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施小明团队合作,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的最新研究表明长期社会隔离和孤独更可能发生认知功能受损。相关成果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于《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Alzheimers & Dementia)。
社会隔离和孤独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了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社会隔离是指客观上缺少(或只有有限的)与他人的社会联系,而孤独是指期望的社会关系和实际的社会关系之间的落差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悲伤感。既往研究报道了单一测量的社会隔离和孤独与认知功能受损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然而,尚不清楚社会隔离和孤独变化与随后的认知功能的关系。
研究团队在中国老年人群中深入探讨了社会隔离和孤独变化与认知功能下降速度和认知功能受损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从未经历社会隔离者相比,偶尔、短暂和持续经历社会隔离者都与认知功能下降速度加快显著相关,并且,可分别增加51%、40%和66%的认知功能受损发生风险。
与从未经历孤独者相比,偶尔、短暂和持续经历孤独者都与认知功能下降速度加快显著相关,然而,只有持续经历孤独者与认知功能受损发生风险升高显著相关(HR:1.45,95% CI:1.21-1.74)。此外,对社会隔离和孤独变化进行联合分析发现,无论研究对象的孤独经历如何变化,短期(偶尔或短暂)或持续经历社会隔离者都与认知功能下降速度加快以及认知功能受损发生风险升高显著相关。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通过在老年人群体中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少长期社会隔离和孤独可以减轻认知功能受损的疾病负担。该研究对指导老年人认知健康管理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lz.1408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