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中国科学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获悉,作为嫦娥六号携带的4个国际载荷之一,该所科研人员与法国科学家合作的中法氡气测量仪(DORN)探测任务成功完成。目前,氡气探测仪已停止任务,成为月球背面的“永久”居民。
地质地球所相关科研团队介绍,氡气测量仪其采用硅基检测器测量月球表面的电离辐射,主要探测月壤中氡-222和氡-220同位素及其衰变产物发出的5.3兆电子伏特至8.8兆电子伏特的阿尔法(α)粒子。
同时,氡气探测仪还测量来自空间环境的带电粒子,这些粒子来自太阳高能粒子、银河系宇宙射线和月球表面的反向散射粒子。此外,它还首次测量了月球表面的氡和钋,从而改进对铀的遥感测量精度。
氡气测量仪的科学目标是研究非常稀薄的月球大气层的起源和动态,月壤的热和物理特性以及表面尘埃的运移情况。
据科研团队介绍,5月6日,氡气测量仪在嫦娥六号探测器发射后,在距地球约32万公里的月球巡航期间首次开机,以测量空间环境的背景噪声和任何地面自然污染。
5月17日,在5月10日至11日历史性太阳风暴过去几天后,氡气测量仪再次开机,在环月轨道上进行测量,总共持续工作32个小时。本次发回地球的数据确定了仪器的16个探测器都正常工作,获取了太阳风中带电粒子通量的数据,并跟踪它们随时间的衰减情况,还观测了月球对这些粒子通量的屏蔽效应。
5月23日,氡气测量仪在嫦娥六号探测器进入环月轨道后第三次开机,对月球上的氡和钋分布进行连续111小时轨道测量。6月2日,嫦娥六号在月背着陆采集第一批样品后不久,氡气测量仪完成对月球表面的测量,直至6月4日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样品在月背起飞升空,其结束探测任务并永久留在月球背面。
嫦娥六号任务期间,来自法国的科学家、工程师与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的科技人员组成氡气测量仪合作团队,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参与氡气测量仪的运行工作。这是中法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首次合作,双方强强联合使得氡气测量仪探测任务取得成功。
据了解,2019年6月18日,中法两国航天局签订了月球与深空探测协议。同年年底,中法开始合作进行月表氡气探测。氡气测量仪由法国天体物理与行星研究所负责研制,中方工程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负责与着陆器相关接口确定、保障关键节点评审和里程碑,航天标准测试、整器试验和发射场相关工作,在轨运控测试等。
首次开机时氡气测量仪科研团队合影。地质地球所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