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下称亚热带生态所)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西南喀斯特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成果由亚热带生态所研究员王克林团队牵头,与贵州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院,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完成,主要完成人为王克林、陈洪松、曾馥平、彭建、熊康宁、岳跃民、张伟、吴协保、崔明、付智勇等。
?
王克林在北京领奖。亚热带生态所 供图
西南喀斯特区是全球碳酸盐岩集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是长江、珠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受地质背景制约的生态脆弱地带。高强度人类干扰导致该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严重,出现基岩裸露、植被稀疏的石质荒漠化景观,成为全球石漠化最为严重区域,威胁长江、珠江上游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同时,该区石漠化与贫困空间高度重叠,贫困县数占全国的40%。因此,该区域是我国石漠化治理工程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针对喀斯特区水土流失危害大、石质生境植被恢复难等难题,王克林团队历时30年创建了“退化机理辨识-水土过程调控-植被修复技术-生态产业模式”的石漠化治理应用生态工程技术体系,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
该团队揭示了翻耕导致的水土流失、漏失加剧和土壤快速退化的石漠化形成机制,研发了一套水土调蓄的保护性种植技术体系,显著促进了示范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创建了喀斯特植被高效利用基岩裂隙水分养分技术,解决了植被稳定性差与生长速度慢问题。
同时,该团队确定了石漠化区人口环境容量,创建了缓解重度石漠化区农村人口压力的生态移民样板;建立了遥感与过程模型融合的多尺度石漠化监测评价技术系统,发现适应性治理技术应用与农村人口压力缓解使石漠化区成为全球“变绿”和生态功能提升最快地区之一,提出基于人地关系调整的石漠化分区治理方案,被国家石漠化治理规划采纳。
上述项目还构建了玉米高强度耕作向保育性草畜替代产业转型的环江县域示范工程。示范县种植牧草、特色水果、饲料桑48万亩,消减了85%的石漠化面积,科技支撑了毛南族整族脱贫,入选联合国全球减贫最佳案例;成果向西南8省示范推广788万亩,近3年新增经济效益38.4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