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3 17:22:16
选择字号:
可见光激发的纯有机室温磷光纳米颗粒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杨志涌和池振国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实现了细胞和小鼠活体可见光激发红色余晖成像,证实了三亚苯类纯有机室温磷光(RTP)衍生物的生物成像应用潜力。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该工作不仅提出了无定形单组分RTP材料的分子设计策略,而且促进了RTP纳米颗粒在活体成像领域的实际应用。”论文通讯作者杨志涌对《中国科学报》表示,RTP由于其结构可修饰性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加工性,近年来在信息存储、防伪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广泛关注。

研究揭示RTP的特性

为了提高RTP性能,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方面要促进第一激发单线态(S1)到三线态(T1)的系间窜越,生成更多磷光三线态激子,另一方面要抑制三线态激子的非辐射跃迁和氧气的淬灭。目前对于在无定形状态下具有室温磷光的单组分有机小分子,仅有零星报道,其RTP产生的本征原因尚不明确,也没有普适性的无定形RTP分子设计策略。

论文第一作者、中山大学化学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郭丹曼表示,杨志涌、池振国团队前期将“激发态构型分类”的概念从分子拓展到基团,在分子结构上同时引入激发态电子构型为3(n, π*)的n基团和激发态电子构型为3(n, π*)的π基团,发展了系列RTP分子,报道了多例RTP效率和波长新纪录,特别是以三亚苯为π基团的高效RTP分子系列。

  ?

基于二聚体的可见光激发超稳定室温磷光分子结构、能级跃迁过程示意图。杨志涌 供图

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基于三亚苯的苯甲酮衍生物,发展了在晶体、无定形粉末和无定形纳米颗粒等各种状态下均稳定的,可见光激发红色RTP。根据基团激发态构型分类,三亚苯是π基团,在激发态形成3(n, π*)的电子构型,可稳定三线态激子,而羰基则在激发态形成3(n, π*)的电子构型,可促进系间窜越,两者结合促进了超长RTP的产生。

此外,三亚苯是一个典型的大π共轭平面,其强的分子间π-π相互作用,容易形成高度稳定的二聚体结构有效抑制非辐射跃迁,可以在无定形状态下发射超长RTP,甚至无惧高温和水汽等的淬灭。同时,紧密堆积的基态二聚体促使低能激子的产生,从而使吸收/激发和发射波长红移,实现可见光激发红色超长RTP,无论是手电筒、手机闪光灯还是太阳光都能激发其明亮红色余晖。

郭丹曼表示,由于三亚苯的苯甲酮衍生物二聚体红色超长RTP具有高稳定性,因此不需要谨慎细致的结晶操作,仅通过简单的微乳液法即可获得寿命高达0.22秒的红色RTP纳米颗粒,实现可见光激发(405纳米)的小鼠体内余晖成像。

以三亚苯基-溴代苯基-甲酮(TpPBr)为例详细讨论了这类三亚苯衍生物的RTP特性。在不同激发光下(365-450纳米),无定形样品红色RTP的位置与晶体完全一致,表明它们的红色RTP来自相同的发射中心,且该发射中心高度稳定,即使经过机械研磨或熔融淬火处理依然稳定存在。

制备出RTP纳米颗粒

为了深入理解红色RTP的来源,杨志涌、池振国团队进一步针对TpPBr分子进行了光谱研究、单晶分析、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加,荧光光谱发生红移,同时在450纳米附近出现新的吸收峰,这表明基态二聚体的生成。进一步巧妙地选用高熔点的1,4-二氧六环作为溶剂,其在0 ℃下即完全凝固,为发色团提供一个刚性环境,并最大程度降低低温对磷光测试的干扰。

在高浓度溶液(10-2 M)中出现了与晶体、无定形的红色RTP一致的磷光发射(600-750纳米),证实了它们的红色磷光均来自于基态二聚体。单晶结果和理论计算也进一步揭示了三亚苯基团间存在强π-π相互作用,使其在无定形下也能保持稳定的二聚体,从而发射超稳定红色RTP。

杨志涌介绍,为了进一步证明分子设计策略的普适性,他们测试了不同取代基衍生物的磷光特性,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可见光激发的红色RTP。其中,TpPI无定形样品在大气中的寿命可达120毫秒,而TpPBr和TpPMe的无定形样品在真空下寿命几乎接近于其晶体在大气中的寿命。

为了证实三亚苯苯甲酮类化合物二聚体RTP的高稳定性和应用潜力,研究人员测试了其耐高温和抗水性。结果表明即使当晶体和无定形分别加热至80和70℃,或者将一颗水滴完全覆盖在无定形膜上,肉眼仍能观察到明显的红色余晖。

“这说明通过π-π相互作用形成二聚体发射红色余晖的稳定性,可以轻松通过简单的微乳液法制备寿命高达0.22秒的可见光激发红色RTP纳米颗粒,其余晖寿命在长波长发射区域(600-800纳米)材料中处于领先地位。”杨志涌说。

据介绍,文献报道中,通常需要复杂且难以再现的细致结晶操作才能够获得RTP纳米颗粒。而只有少数文献报道了可见光激发RTP小分子,可见光激发的RTP纳米颗粒更是鲜有报道。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47937-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