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边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4/17 8:48:41
选择字号:
因保护野骆驼获国际大奖,他说当务之急有两件事

 

大漠深处,沙丘如同凝固的金色波浪绵延到天际,不远处一群野骆驼在悠然漫步,它们的耳朵不时转动,警惕着在暗处窥伺的沙漠狼群。

10多年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少创在罗布泊深处参加“玉兔号”月球车外场试验时,被这神秘又摄人心魄的景象深深吸引。那时的刘少创未曾想到,他的命运会与这片荒漠交织,他的名字将与野骆驼保护事业紧密相连。他更不曾想到,会在年届退休时,因“运用创新技术拯救濒临灭绝的野骆驼”项目摘得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成为首次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近日,刘少创接受了《中国科学报》专访,讲述了他和野骆驼的故事。
图片
刘少创(左)和队员观察野骆驼蹄印。

与野骆驼“一见钟情”

野骆驼,学名野生双峰驼,是生活在亚洲腹地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现仅分布于中国西北部和蒙古西南部2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它们与家骆驼不同,两者间基因差异达2%~3%,因此被视为不同的物种。
生长在沙漠深处的野骆驼,不仅是浩瀚大漠中的行者,更是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勇者。然而,这群顽强的生物却因生境破坏、狼群侵扰、非法穿越及非法采矿等正面临灭绝的风险。刘少创告诉《中国科学报》,如今野骆驼的数量不足1000峰,比大熊猫还要稀少。
为什么想要保护野骆驼?刘少创说,这缘于他见野骆驼的第一面。
2011年的10月,刘少创在甘肃省安南坝保护区第一次看到了野骆驼。“当得知那些庞然大物都是野骆驼而不是人为圈养的骆驼时我很激动,原来野骆驼是真的,不是传说。”他说。
“我当时犯了和很多人一样的错误,以为家养骆驼跑到野外去就成了野骆驼。”他笑道,“所以我算是从零开始学起。”他被这一物种深深吸引,在了解到它们濒临灭绝后,决定尽己所能伸出援手。
不接触不知道,原来野骆驼保护并不容易,因为它们的栖息地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不仅活动范围大,而且生性警觉,常出没于无人区的荒漠戈壁。关于它们的准确数量、迁徙路线、生活习性,人们所知甚少。当时追踪野骆驼完全依赖人类观察,线索只有蹄印、卧迹和粪便。
偏偏刘少创是一位热衷于探险的科学家。早在20多年前,他就参加过极地科考,曾经两次到达北极点。后来,他因科学研究课题涉及确定大江大河的源头和长度,更是走遍世界各地。因此,保护野骆驼面临的重重困难,反倒激发了他的“斗志”。

追踪野骆驼的日子

图片
野骆驼。受访者供图
刘少创具有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背景。彼时,他和团队负责“祝融号”火星车、“玉兔”月球车的导航定位及制图系统的研制,于是想到把导航定位技术用于野骆驼追踪。
当时既没成立项目也没经费,但他说干就干。2012年5月,在当地动物管理局的协助下,刘少创给野骆驼安装了中国境内第一个跟踪器。
“野骆驼一定不喜欢戴上跟踪器,但这不会对它们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刘少创说,跟踪器小于1千克,搭载的电池寿命为3年,之后跟踪器会自动脱落。
这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学观察方法,但用于野骆驼这个行踪不定的物种身上还是第一次。刘少创介绍,装备跟踪器可以更好地采集数据,通过数据了解野骆驼的习性和生活规律。同时,跟踪器所采集的数据还可结合其他遥感信息,用于研究野骆驼的栖息环境质量,例如植被覆盖、水源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截至目前,刘少创和团队已为大漠深处不同群的26峰野骆驼安装了跟踪器,并利用跟踪数据建立了覆盖中国和蒙古野骆驼分布区的生境适宜度模型。
追踪野骆驼的日子,有苦也有甜。但刘少创最不想面对的是野骆驼“减员”。
“我跟踪的第一峰野骆驼被狼咬死了。”对此,刘少创感到十分遗憾,“我发现跟踪数据不更新了,过去一看才发现它被狼给咬死了。”
“这是我们能看到的,可能还有很多没看到的。”刘少创告诉《中国科学报》,在他看来,保护野骆驼,当务之急有两件事要做,一是限制人类活动(非法穿越和非法采矿等)的影响,二是控制狼的数量。
而要做好这两件事,最基础的准备仍是做好追踪工作。通过跟踪数据,人们才能逐渐了解它们的迁徙路线、生活环境和面临的潜在威胁。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才能制订更详尽的计划,比如在哪里营建水源保护地、如何改进保护措施等。

“下大力气保护它们是值得的”

经过持续的观察和监测,刘少创等人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变化。
他们注意到,野骆驼的活动范围确实很大,有的群体每天能走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但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野骆驼的活动区域正在缩小,中蒙境内的野骆驼分别有向海拔较高的阿尔金山地区和较寒冷高纬度地区移动的迹象。
“这意味着它们可能会面临更多危险。”刘少创说,如今野骆驼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如不立即采取有效保护措施,这群“精灵”有可能会在30至50年内灭绝。
针对野骆驼的保护,我国已在新疆和甘肃两地建立了新疆罗布泊和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为野骆驼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减少了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环境的干扰。
在此基础上,刘少创建议扩大新疆、甘肃等地的野骆驼保护区面积,在此基础上建立范围广、保护力度强的野骆驼国家公园。
同时,刘少创注意到,中蒙边界架设了许多铁丝网,这导致中蒙之间野骆驼自由迁徙的通道被切断了。他呼吁,成立一个跨中蒙两国的自然保护区,给野骆驼种群及其他野生动物创造更多的生存空间。
在刘少创眼里,深入大漠算不上什么,但保护野骆驼终归是件“烧钱”的事,不仅跟踪器、数据的传输通信分析等需要投入,寻找野骆驼所需的车辆、向导、麻醉师、麻醉药等都得花钱。这方面的科研经费和项目跟不上他们追踪的脚步,时间一长免不了要自筹经费。
所幸,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获得者将获得20万瑞士法郎(约合164万元人民币)的科研资金支持。有了这笔钱,刘少创内心宽慰不少,“这些钱足够做40个卫星追踪器了”。
尽管经费时常捉襟见肘,但在他看来下大力气保护野骆驼是值得的。
首先,野骆驼是荒漠地带的旗舰物种,因此保护野骆驼就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其次,野骆驼身上有许多神秘之处,例如它们生活在曾经的原子弹试验场,却不会得癌症;尽管更喜欢淡水,但受环境所限饮用高浓度盐水却鲜少受心血管、高血压疾病等的困扰。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它们独特的生理机制或许能为人类治疗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提供借鉴。同时,野骆驼如何在体内脱去咸水中的盐分,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们现在对野骆驼的研究还很少,我相信,经过深入研究,一定会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发现。”刘少创说。
《中国科学报》 (2024-04-17 第4版 综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