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司“神经连接”近日进行了脑机接口设备的首例人体移植,实现移植者通过大脑意念移动鼠标。研发者称,大脑植入这一设备后,未来只需通过意念就能控制手机、电脑等。科技的发展不只是工具和手段的更迭,还会进一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人们通过智能手机获取海量信息,随着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未来科技又会怎样改变人类的信息生态?
脑机接口、人工智能改变人类获取信息方式
信息生态,作为一个复合而多维的概念,如今在社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由信息本身、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信息用户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等共同构成,形成了一个错综而有序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生成、流通、应用以及反馈循环往复,不断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创新注入活力。
互联网出现以前,由于渠道和信息的稀缺,人们即便主动搜寻信息,也未必能够获得多少想要的内容,主动搜寻的过程还常常耗时耗力,极为不便。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革新,人类的信息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人们每天都会收到大量大数据算法推送的信息,极大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和精力。随着新兴技术蓬勃发展,在未来的蓝图中,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技术还会给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带来变革。
脑机接口是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通道,它的潜在影响深远而广泛。借助脑机接口,人们无需通过传统的键盘、鼠标、触摸屏等输入设备,就能够以大脑直接与电子设备或网络进行信息交互,这种新的信息交互手段将极大地改变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
利用脑机接口,人类大脑将能够与外部世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交互。未来,人类获取信息的速度将得到提升。这是因为,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收信息,受到生物学和物理学的限制。脑机接口则可以直接从大脑神经元中提取信息,绕过这些限制,可以实现信息的超高速传输。这意味着,人类将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取和处理信息。
脑机接口能够将计算机处理过的信息直接传输到大脑,这便能增强人类的认知能力。例如,能够扩展人类的记忆、提高注意力、增强学习能力等,将使人类在信息处理和决策制定方面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
不过,需要警惕的是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和隐私问题。例如,黑客可能会尝试通过脑机接口窃取个人的思维或记忆信息等。因此,未来如何确保脑机接口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能够处理海量信息,并通过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发现信息中的隐藏规律和趋势。基于这些,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大大提高了决策效率和准确性。这种自动化的决策能力,在工业生产、金融服务、医疗、教育、生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金融领域,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金融机构能够分析历史交易数据和市场趋势等信息,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势和风险情况,从而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投资策略。在医疗领域,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基因数据、生活习惯等信息,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在智能家居领域,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智能家居系统能够自动学习用户的生活习惯和喜好等,并根据这些信息自动调整家居环境,为用户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体验。
在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将深度融入工作、学习和娱乐,为我们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未来的信息将更“懂”每一个人
如果说“海量信息”的状态,已是人类信息世界中长期存在的“过去时”;“数据算法”的状态,是信息世界中正在发生和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在时”;那么,智能媒体和虚拟现实则是值得期待的“未来时”。
随着科技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精进,信息个性化采集、生成、分发、推送、获取反馈的能力将会更加精准、丰富、完善。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强大远不仅于此,它可以于无形间让我们获取更有智慧的信息。
人类获取信息的下一个阶段将会更少物理方面的限制——计算机植入所有物体,隐没在背景里,甚至有时完全消失,但人类却被其包围,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对智能助手即时访问。
近年来出现的折叠屏技术提升了智能手机的视觉面积。随着柔性屏幕技术和机械结构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屏幕将能够更加自由折叠和展开。未来,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可能将集合到一张轻便的“电子纸”中,展开会有虚拟键盘,折叠起来当平板电脑使用,再折叠便是智能手机。如此简单的形态,却能够给我们提供极繁华的信息世界。
人们的生活中将随处是高灵敏度、高运行速度、高信息存储力的互联智能屏幕,桌子、墙壁、玻璃、冰箱等都可以是智能屏幕。随处点击就可以获取相关设备和服务信息。这些屏幕还可以充当电脑和手机,一切信息都在云端存储,通过人脸识别等方式解锁,就可以在这些屏幕上登录个人账户,获取存储在云端的内容。人们将随时随地拥有电子设备,不依赖甚至抛弃实体设备将成为一种新的信息生态。
未来的信息将更“懂”每一个人,甚至不需要指令就能适应我们的信息和行为习惯。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届时每个人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就是自己的机器人厨师、咖啡机、灯光、汽车、衣柜、电子书及各类智能屏的认知和习惯。
警惕“新”与“变”背后的危机与困境
科幻电影《阿凡达》中,双腿瘫痪的主人公杰克·萨利通过特殊设备,将意识进驻到潘多拉星球上的“阿凡达”身体中。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样身体和意识分处实体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的情况将不再是幻想。
人们可能会逐渐习惯“实体+虚拟”两种生存方式。在相当的程度上说,人们会每天都同时身处两个空间、拥有两个身体、进行两种生存,一个是实体现实物质世界,另一个是虚体网络虚拟空间。
电脑与互联网出现以前,人们通过实体空间获取信息,借助实体实物进行认知,如阅读书籍等,现在则在相当大的体量上则是依托虚拟世界,网络虚拟空间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自成一体的信息体系,信息的写作、发布、传播、接受、反馈都完全实现了“去实物化”“非实物化”。
这让信息传播高度渗透。没有了信息的实物化载体,不需要大规模运输书籍等实体媒介形态,互联网空间中信息的流通速度不断突破极限,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发布的任何一条信息,都可以快速地被地球任何角落的人们同时捕捉到。
在未来,虚拟现实设备将更加轻巧,价格低廉,其清晰度也会不断提高,人们体验虚拟现实时的生理舒适度不断提高。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融合,与植入大脑的芯片高度配合,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体验将发生划时代的变革。无论人们在什么地方,是家中客厅还是乡野田间,是北极还是赤道,借助虚拟现实都可以瞬间高度逼真、全息、便捷地进入到某个信息发生的环境、场景、人群之中,可以沉浸式地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知信息及其周边的人与环境,纵然这条信息的发生地与自己的物理距离极为遥远,甚至信息发生地本身就是虚拟的。
不止于此,为了模仿人类的感觉系统,科学家们还致力于开发“电子皮肤”。2023年,莫斯科电子技术大学与莫斯科国立谢切诺夫第一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合作,开发了两组应变式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和可拉伸传感器。这种新开发的传感器基于生物材料或生物相容材料制造,易于应用和移除,可以高精度记录各种形式的变形以及表面形式的拉伸、弯曲、凸面、凹面,这种传感器可用于制造“电子皮肤”。“电子皮肤”像人的皮肤一样柔软,拥有和皮肤一般的触觉感知能力。
未来,借助我们身体关键部位上附着的轻便轻薄、能够逼真感受触感的“电子皮肤”,虚拟现实和有强大学习、更新能力的人工智能技术,人们将能够实现在虚拟世界中与远距离的人“真实”地握手、拥抱,感受到彼此如同实体世界那样的存在,甚至一个人的生命在实体空间中逝去了,却能在虚拟空间中永存。
这似乎非常美妙,然而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同样需要警惕因盲目和过度拥抱科技浪潮而造成“人”的主体性缺失。当人们长期高度沉浸于虚拟世界之中,就容易逐步丧失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海量信息可能会让人们陷入信息选择焦虑之中,每天疲于接受奔涌而来的各类信息,缺乏将这些信息转换为深度认知的精力和能力,导致停留在陈旧的信息中,难以创造出新的知识。另外,虚拟世界中的肖像、声音、姓名等信息是否侵犯真实世界人类的人格利益、人格尊严,高度拟人化的虚拟人是否会引起人类的“情感依赖”,也是需要进行深入探讨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科技进步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变革,这种“新”与“变”势不可挡。人类畅享了这种便利,也同样需要面对背后的危机和困境。当此之时,人类更应该以高度的智慧和责任心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与信息之间的正向关系,完善信息生态。
(作者:刘俊,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