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推动下,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教授顾祥林强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具有开创性和特殊性,需要国家特殊的政策保障和持续的财政支持方能实现其高效建设和运维。
现阶段,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主体建制不明、定位不清,创新效能未能充分发挥,概算资金不足,难以构建多元化人才队伍等问题。
为此,顾祥林建议,应明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主体的建制体系;有组织地开展定向性、建制化的科学研究;适时拨付运维经费,鼓励有需求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分步建设,尽早发挥创新效能;适时开展阶段性概算调整,确保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给予稳定的人员经费支持和突破性的评价激励政策。
他指出,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难度大、风险高,且无工程先例参照的特点,应完善资金投入机制,适时开展阶段性评审和概算调整,并根据设施建设的实际需求,适当增加研发费用和工程验证经费。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