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秦环龙、许谦、李宁/陈启仪团队研究发现,肠菌移植供体与受体菌群亚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即供体与受体“菌型”匹配度越高,肠菌移植疗效越好。相关成果发表于《细胞—宿主与微生物》。
肠道菌群被誉为人体的“隐藏器官”,肠菌移植(FMT)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器官移植”。临床统计数据显示,FMT后菌株的“定植率”在50%~80%,意味着最多只有八成患者移植的群菌能够在肠道中存活并“定居”,从而发挥治疗作用,这一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定植拮抗”。
针对以上问题,团队利用物种基因组分箱(SGB)技术,研究了接受FMT治疗的29名伴有胃肠症状的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亚种水平菌群动态。结果发现,FMT对患有胃肠道合并症的ASD儿童有效,而供体与受体间的SGB匹配度越佳意味着菌株定植率越高,临床疗效也越好。
图片来源于《细胞—宿主与微生物》
FMT后菌群的定植表现出“远交近攻”的特点,即供体与受体之间菌群亚种的亲缘关系越远,定植拮抗的程度就越弱,反之则越强。这可能与不同菌群亚种对生态位点(栖息地、食物来源等)的争夺有关,亲缘关系越近,对生态位的争夺就越激烈,移植后的定植率也就越低。研究团队还发现,在便秘、腹泻、肥胖、脂肪肝、心血管病、抑郁症等其他疾病的FMT治疗中,也存在“肠型匹配度”的问题。该项研究为提升FMT的疗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hom.2024.01.01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