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戚金葆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2/15 19:57:41
选择字号:
新春走基层|“他们在前线,我们在一线”

形状各异的灰白色设备排列一起,像一条卧龙,盘踞而栖在一间大约30平米的超级洁净间里,嘈杂的噪音至少80分贝,说话必须靠吼,对方才能听见。

坐在一旁窗外的狭窄“控制室”,岳雅慧“操控”着这条“卧龙”。这里是岳雅慧的 “天地”,透过这条“卧龙”讲述着青藏高原亿万年碰撞与隆升的故事。

岳雅慧是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的工程师。像岳雅慧一样,每个实验室的技术支撑人员,常藏于科研工作的“幕后”,甚至鲜有出现在论文中作者一栏上,但他们至关重要。

123017次重复练成“阻击手”

“现在有这样的问题,标样没磨出来,表面不平正,原因不确定。”

“得把上面那个不平的剥出来,用激光打几下才能出现稳定的信号。”

1月31日下午,岳雅慧正在指导蒋佳文和李万方两位学生开展锆石同位素测试,一台电脑上是密密麻麻的数据,一台电脑上是经过处理后的锆石“CL(阴极发光)”影像。

锆石是青藏高原上“会说话”的古老矿物,这里蕴藏着青藏高原的年龄秘密。这是他们年前最后两天的实验了,还要打上千个点。

他们根据锆石同位素信号,将其转化成“年龄”数据。这项工作不算难,但极需要耐心。一块数十微米大小锆石内部结构复杂,不同位置所得到的年龄数据也不同,打点在它的核部和边部的年龄差别会很大,控制激光、找到准确位置进行“精准打点”是测试重中之重。

岳雅慧他们紧盯屏幕,选定锆石“靶心”,用激光将其击碎成粉末,通过气流被传送进质谱仪,分析其铀铅同位素组成。接下来,蒋佳文和李万方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就可获得这颗锆石的年龄数据。

过去一年,这样的动作,岳雅慧重复了123017次,而每一次需要至少100秒。

“岩石样品很珍贵,打坏可能就没有了。”日积月累的经验,让岳雅慧成了一位“狙击手”。

在公共仪器平台岗位上,“铁打的”岳雅慧,面对着“流水的”学生,她要把“精准打击”的经验教给学生。因为每天不停地教学生实验、对接需求、讨论数据和处理故障等,岳雅慧语速变得特别快,“有时特别想慢,但慢不下来,这样的状态至少一年有300天”。

岳雅慧博士毕业留在了实验室,已经15年了。谈到工作有什么乐趣时,岳雅慧说:“我们每天会有一些东西出来,会有成就感。看到科研人员拿到满意的数据,我们也很开心。” 去年,岳雅慧带着学生们测试了2040个样品,支撑科研人员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论文。

正当在指导李万方打点时,岳雅慧12岁的儿子在窗外探头,她抬头看到后,出去把他安顿在办公室。

随时待命的状态,让岳雅慧很难做到平衡,她也反思自己面对即将青春期的儿子没有十分地耐心,幸好她有一群互相照应的同事,还有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带着他一起玩耍。

岳雅慧(右)正在与科研人员交流。戚金葆摄


宁愿不出数据,也不出有问题的数据

楼上的高少鹏去年刚评上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正高级工程师,见到他时,他穿着白大褂,正在专注地修着液质联用仪器,“还不知道原因是什么,得一步一步试”。

每年9月到春节前的这段时间,是实验室一年当中更忙的一段时间。结束了一整个夏季的青藏高原科考,科研人员带样品回北京,需要整理并测试数据,高少鹏必须时刻保持每台仪器正常运转。

高少鹏在实验室工作18年了,是10余台仪器的“掌门”,日常维护仪器是他的工作之一。这些仪器主要围绕冰芯、湖芯等典型环境介质做分析,青藏高原哪里污染严重了、有啥新的污染物了、环境如何变化等,可以从这些仪器中获知答案。

技术支撑人员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数据的质量。“实验过程中,我需要随时得把握实验质量,查看仪器是否在误差之内。”高少鹏说,宁愿不出数据,也不出有问题的数据。

而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获得高质量数据,更重要的是,要研发新技术和新方法。

去年,高少鹏最高兴的事情之一,就是开发了新的测试方法——超痕量TWPs的LC-MSMS分析方法,现已完成了首批次样品的分析测试,为青藏高原新污染物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高少鹏心中,科研人员是研究所的主力,“尽可能根据科研人员的需求开发方法、分析样品,是技术支撑工作的职责”。彼此的信任,极大提高了科研效率,促进成果产出。“科研人员拿到数据或发文章之前愿意与我们交流,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发现,有效地提高成果质量。”高少鹏说。

去年,高少鹏负责的仪器,共测试各类样品23720个,涉及研究所80%的团队。为了更好支撑青藏高原二次科考。高少鹏还在中文核心期刊组织了专刊,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研究中现有的无机分析技术,规范了样品采集、储存和前处理方法,探讨了新技术和新方法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应用,这也为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同行提供了有益参考。

“探索青藏高原是一项豪迈的事业,是勇敢者的事业,科研人员在前线,我们在一线,作为技术支撑人员,应该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高少鹏笑谈。

?

高少鹏正在分析实验仪器。戚金葆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