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化学会 发布时间:2024/2/11 11:05:56
选择字号:
4人获第十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根据《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条例》,第十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于2023年8月启动推荐与申报,经组织同行专家评审、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审议,授予厦门大学洪文晶等4名杰出青年化学工作者“第十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中国化学会与奖励合作单位英国皇家化学会谨向各位获奖者及其单位表示诚挚的祝贺!

中国化学会与英国皇家化学会于2007年共同设立“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表彰年龄40周岁以下,在化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诸领域取得突破性、原创性或重要创新性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截止至2023年共授予40位获奖者。

更多有关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信息及历届获奖人名单,可查询https://www.chemsoc.org.cn/Awards/Home/p4。

  ?

洪文晶教授

厦门大学

授奖理由:研制了能够精准测量单分子电学性质的科学仪器,在单分子电子学研究中做出了原创性工作。

科研工作介绍:洪文晶教授在单分子电子学这一交叉学科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跨学科攻关实现了基于隧穿电流反馈的分子构型精确控制,突破了单分子尺度分子-电极界面耦合由于分子构型差异而难以调控这一领域长期瓶颈,以此自主研制了能够精准测量单分子电学性质的科学仪器,并在国内外数十个科研院所获得了广泛应用。他还通过国内外合作做出了多项原创性工作:在单分子尺度科学研究方面,通过分子间作用的电学表征,获得了环己烷分子间σ-σ相互作用的实验证据;通过对单个甲酸脱氢酶催化过程的动态电学表征,提出了酶催化中辅酶分子间传递氢负离子完成催化循环这一有别于经典理论的新机制;在单分子器件工程方面,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单分子电子输运中量子干涉的实验研究,通过对单分子器件能级的电场调控,获得了电子输运中相消量子干涉的直接实验证据;通过对金属内嵌富勒烯偶极朝向的电场调控,实现了室温下基于存算一体架构的单分子逻辑运算,从而首次将逻辑器件推进到单分子这一极致尺度。

  ?

吕华教授

北京大学

授奖理由:在基于氨基酸的可循环回收、可降解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

科研工作介绍:吕华教授聚焦生物基高分子的合成化学、生物偶联及其医学应用,助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保障国民健康,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发展了廉价、“皮实”且耐水的氨基酸N-环内酸酐(NCA)单体合成与开环聚合聚合方法,促进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功能聚氨基酸如聚谷氨酸与聚脯氨酸的可控、高效与高通量合成,有望为聚氨基酸的规模化制造提供可行方案。2.提出并发展了多个原位构筑偶联“把手”和原位引发聚合的蛋白质偶联新策略,提出了“聚集诱导聚合”概念,实现了聚氨基酸、聚二硫化物等可降解高分子与蛋白的高效定点偶联,具有可观的药物转化潜力。3.设计合成了基于氨基酸的内硫酯新单体,实现了其可控聚合及在温和条件下的可控降解与循环回收,为可循环回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提供了巧妙的设计思路。

  ?

余达刚教授

四川大学

授奖理由:在二氧化碳活化和选择性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研工作介绍: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储量丰富、廉价易得、无毒且可再生的碳一资源,其高值化转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CO2具有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稳定性,该领域面临巨大挑战。余达刚教授聚焦CO2活化和选择性转化研究,提出了“CO2 = CO + [O]”理念,开发了“可见光促进CO2单电子活化”策略和“自由基型CO2有机转化”模式,建立了可见光催化、电化学和过渡金属催化等CO2转化体系,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CO2高效活化和反应选择性调控,发展了若干CO2转化新反应,揭示了反应机制,精准合成了手性天然产物、生物活性分子、药物分子和二酸单体等高附加值化学品,变废为宝。

  ?

左智伟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授奖理由:在烷烃碳氢键选择性转化、碳碳键断裂重组等方向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

科研工作介绍:针对惰性碳-氢键的键能高、极化弱等挑战,左智伟研究员提出并发展了基于配体金属电荷转移的独特光促催化模式(LMCT catalysis),融合选择性氢原子转移过程,开创性地发展了惰性烷基碳氢键选择性转化新途径,首次报道了室温条件下甲烷等低碳烷烃到胺、酯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光促转化反应,实现了合成化学中公认的挑战性碳氢转化反应,突破了稀土金属铈不能活化惰性碳氢键的固有观念,为烃类资源的高值化利用研究开辟了新思路,配体金属电荷转移融合氢原子转移的催化策略被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数十个国内外实验室所应用,引领了该方向的发展。针对惰性碳碳键依赖张力释放或导向辅助活化等挑战,发展了LMCT催化和自由基介导碳碳键均裂的协同策略,建立了非张力碳碳键断裂转化新体系,首次实现了基于碳碳键断裂的立体化学重组新过程,突破了去消旋化反应不能应用于连续手性和季碳手性的局限,揭示了催化剂手性放大的倍增效应。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