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27 15:41:28
选择字号:
钞秋玲:拥抱时代发展,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才

 

在人工智能(AI)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令很多教育工作者担忧的是,现代教育已呈现出落后于时代的态势,社会发展已然走在了教育前面,当前体系下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着眼未来,大学如何紧跟时代步伐?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大学教育该如何破旧立新,培养社会各方面需要的创新人才?大学的新形态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大学为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做好准备了吗?……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深刻反思。

12月14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在上海举办国际教育创新论坛,与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从不同角度探讨了AI赋能教育的路径,并分享了国际教育结合本土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佳实践。

论坛现场,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钞秋玲发表了题为《面向未来的大学教育》的主旨演讲。

“在技术变革和知识迅速迭代的背景下,大学的教育供给明显滞后于社会的需求。”钞秋玲介绍,西交利物浦大学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突出国际化、跨学科融合、实践导向与创新协作,聚焦科教融汇,并强调教育与产业的深度结合。

钞秋玲。图片由西交利物浦大学提供

  ?

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让中国教育理念走向世界

近年来,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是不可抵挡的发展趋势。

钞秋玲指出:“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培养模式,都需要同世界接轨,在此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经走在了国内的前列,越发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全球化、万物互联的时代浪潮下,知识爆炸且迭代升级飞速,人们只有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的知识素养,才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钞秋玲发现,我们的知识供给未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思想、知识都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在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社会走在了大学前面,需求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如若不根据时代需求做出针对性的改革,大学或将面临生存危机。早在2017年,哈佛大学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就曾大胆预言:“4000所美国大学中,将有一半大学在未来15年内面临破产。”

“我们必须做出改变。”钞秋玲强调,“大学必须深刻反思教育能够为社会做什么,探索面向未来、面向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何谓未来大学?钞秋玲的答案是,必然是跨越校园、跨越国界、拥抱新技术、同企业深入合作的校园。而未来人才则应是知识、能力、责任、个性和行为多维度全面发展的“多边形战士”。

“以知识维度为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应能够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融合,他们能够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等不同学科。”钞秋玲解释道,“责任维度则是强调个人和社会责任感,包括伦理和道德感,跨文化、跨种族的理解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包容、慷慨、慈善的品质以及富有同情心和感恩心。”

而这也意味着,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精于某个领域的“专才”,而是具备跨学科能力的“通才”。可以说,跨学科已经是研究型大学重要的教育理念,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钞秋玲指出,不仅通识教育需要多样的跨学科项目支撑,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样离不开多学科支撑,国内外的高校均已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如麻省理工学院的能源工程专业,本科生可选的课程共有88门,涵盖了数学、物理、历史、哲学、法学等文理工不同学科体系。

“一方面,我们通过引进国际上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材,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我们也期待着这些学子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把中国的教育理念带向世界,待他们学成归国后,又能将他们亲身经历的国际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带回中国。”钞秋玲告诉《中国科学报》。

拥抱新技术,“三教”融合发展

钞秋玲介绍,自2006年建校以来,西交利物浦大学一直关注3个“教”:首先是“教师”,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其次是“教材”,强调追踪前沿,及时更新,让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最后是“教法”。只有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具备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三教”中,“教师”无疑是最重要也最基础的一环。钞秋玲强调:“要想让学生不在海量信息中迷失,具备独立思考和批评精神,首先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思维。”

近年来,西交利物浦大学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教师,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学科背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进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校会定期进行统一的培训,内容涵盖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应用、教师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

“我们尤其鼓励教师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教学中。”钞秋玲表示。近年来,学校在积极推行“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特殊情况下,学生可以选择“云上”学习,复习时也可通过观看录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西交利物浦大学也是国内较早探索AI赋能教学的高校之一。钞秋玲介绍:“我们也要求各学院的师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用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学校正在全面探索“教育教学+AI”“科研+AI”“管理与服务+AI”等多种模式。

2023年,西交利物浦大学推出了“君谋XIPU AI”系统,旨在为教育领域的用户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支持,促进学术理解和个人成长。利用该平台,教师能够建立课程知识库,设计和制定教学方案。同时,平台专门设置了“AI助教”功能,很好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在AI时代,我们希望培养能够站在AI的肩膀上,有国际视野、有知识、有能力的新一代人才。”钞秋玲说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新研究揭示光学湍流特性 美国黄石火山活动可能向东北方向转移
春节前最后一次!APP论文&基金新活动 修复珊瑚礁,守望“珊瑚海”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