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可莹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12/25 20:17:04
选择字号:
我是博士生,请攻击我最薄弱的地方

 

一觉醒来,社交媒体平台上竟掀起了一股“自找攻击”的热潮。

网友们纷纷亮明身份,主动“求骂”,以“我是xxx,请攻击我最薄弱的地方”为统一句式,邀请走过路过的朋友向自己投射最冰冷的恶意。

被邀请的网络“喷子”们也不负众望,一个个战斗力爆表,小嘴跟淬了毒似的,尽挑对方最敏感的肺管子戳。

人大地图炮。北京人?得嘞!“您一大兴的,挂什么帝都啊”“车号摇到了吗”“您没考上清华啊”……重庆人?要得!“四川的啊”“没有成都人说话好听”……香港人?吼哇!“你的脚也是本地的吗”“能放下1米5的床吗”……

有人直捣打工人的泪腺。律师?“我就随便问问,这也收钱啊”……公务员?“本月工资到账3300”“你干够了也没法换工作”……程序员?“这个bug是不是你写的”“年终奖有生发素吗”……


看似规规矩矩、一心向学的科研钉子户们也没能幸免。这不,小编贴心地为大家整理出了一批针对博士生最阴毒的“人身攻击”,欢迎转发给你的同忍们。只有将这无情的攻击均分给更多的人,个体伤害才能变小!


图片
仔细想来,博士生是很好攻击的群体,因为他们浑身上下都是薄弱之处。


他们是典型的弱势群体,“苟活”在各种鄙视链的最底端。

在科研圈,他们是底层中的底层,是实验室名副其实的廉价劳动力,一年到头文章发不了几篇,还净产出一些学术垃圾。

在朋友圈中,他们也是底层,那强撑着的孔乙己的长衫下,是无房无车无存款的窘迫,当昔日同学都住上大平层、实现财富自由之时,只有博士生,还在想方设法地薅室友的羊毛、抠学校的补助。

就连在老家亲戚圈,博士生都是鄙视链底端,眼瞅着大姑家的儿子、小叔家的女儿都工作结婚孝敬父母了,博士生还得伸手向爸妈索要生活费。


可怜是蛮可怜的,但疯起来也是真疯。

如果你监视一下凌晨两点的社交平台,大概率能活捉到的不是二次元,就是博士生。有半夜惊坐起,一边做实验一边写散文的“野生”诗人;有对着面粉和蛋黄感悟人生的散装哲学家;有叫细胞“乖宝”,跪求培养基大大显灵的实验室神婆……反正博士生发起疯来,主打一个“创新点”叠满。

@小红书“怪诞诗人”、“_弓米弓_”、“Rinevuos(发疯嗑盐版)”

周身薄弱且精神不稳定的博士生无疑是上好的“靶子”,能用来攻击他们的话术可是只多不少。按照伤害性和侮辱程度,小编将其分成了三档,请捂好胸口,面对疾风吧!


轻伤级:

“听说你还在搞什么原创”

“搞来搞去好像也就这样”

“你除了年纪大,和硕士有什么区别”

“博士三年将会是你人生中最充实的五六七八年”

“你什么时候毕业”

“好消息,海底捞终身69折”

“3X岁以上的博士不要”

“是不是本科找不到工作所以考了研,考了研还找不到工作所以考了博”

“年龄这么大了,一定挣了不少钱”

“你还在读书啊”

......


轻伤级的攻击主要集中在成果进展慢、毕业难、年纪大、穷、找不到工作等方面,对身经百战、饱受挫折教育的博士生来说,还算可以忍受。毕竟那些能读到博士的人,别的不说,脸皮已练就出了一定的厚度,寻常话语还是伤不到他们的。

但中伤级的攻击可就没有那么好消化了。因为它们主要来自于博士生们敢怒不敢言的“一生之敌”——“我导”!

@小红书用户“拔茅”


中伤级:

“你这个工作,我招两个硕士就干完了,比你快还比你便宜”

“不知道你最近在忙些什么”

“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你的课题没有意义”

“结果不显著”

“你晚上睡得着觉吗”

“这篇论文是准备投Silence吗”

“你很努力,只是不够聪明”

“延毕影响我招生”

“来下办公室”

“明天开组会,你汇报”

“你把我名字从致谢上删了行吗”

“对方已取消”

......


但凡读过一天研究生,都知道这个“对方已取消”的含金量……对一个合格的博士生而言,导师一定是微信通讯录中的唯一置顶,并且是唯一一个不被设置“消息免打扰”的人。漏接了导师的电话,博士生甚至连自己的墓碑上刻什么字都想好了。

你以为上面这些已经是最令博士生闻风丧胆的文字了,那可是天真了。下方3条才是真正的重量级。

重伤级:

“创新点呢”

敢问哪个博士生能抵挡得住“创新点”这三个字的杀伤力啊!

“三十几了”

能平等地创飞每一个普通博士生。

“reject”

谁在看到这个词时没想过无限期退出学术圈啊喂!对博士生而言,女神的“no”都没有“reject”来得悲痛欲绝啊。


图片

所以,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喜欢“找骂”呢?

过去流行相互夸夸,互给情绪价值,同伴的一句肯定便是阴霾中出现的彩虹,令失落的小鬼重拾信心、继续上路。现在怎么反其道而行之,开始流行互扇巴掌了?

况且,能讲出这些“肺腑之骂”的人和求骂的人一样,那是真读过博啊,才能精准捕捉到同类最脆弱的地方,一击致命。

看多了类似的帖子就会发现,网友们看似是在互相攻击、彼此交恶,实际却是在相互宽慰、彼此开解。“互骂”本质上是一种治愈同类的新方式,以自己人的视角指出同伴最脆弱也最容易被攻击的地方,表面上是在攻击他人,本质却在自嘲。

而这种充满默契的嘲讽,也标志着那群曾到处“求夸夸”的小孩是真的长大了。糖衣炮弹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糊弄得了一时,麻痹不了一世。解决弱点最好的方式就是直面它,只有将那些曾经不敢听、不敢细想的委屈和怨气一股脑地发泄出来,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关于自己身份的“脱敏试验”,与当下的生活和解。

除此之外,这场互相攻击的网络盛宴似乎也在无形中道出了一个事实: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弱点之人。

当那些被地域鄙视链所困的人,看到传统意义上处在鄙视链上游的“北京人”“上海人”或“香港人”也会被攻击得屡屡破防;

那些因工作或职业感到自卑的人,看到主流评价体系中的光鲜职业“律师”“公务员”也有不为人知的困境和苦衷;

那些因学历产生自我怀疑的年轻人,看到就算是清华北大的同学,也会因路人的无差别攻击而冒出焦虑……固化在人们心中的鄙视链会被一定程度地消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自信、自洽、自爱的年轻灵魂。而这,正是变强的起点。

正如,当一个博士生能平心静气地面对“三十几了”和“reject”时,他也就离收获果实不远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拥抱不确定性,把脉太空碎片演化 科学网2024年度十佳博文由你决定
“中山大学极地”号执行渤海冰区综合调查 新研究揭示光学湍流特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