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修订草案)》。自然科学基金可被视为各类科研项目的“指挥棒”,令人关注的是,此次的修订草案强调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加大对重大原创性、交叉学科创新等项目资助力度,培养青年科学技术人才。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举措,希望鼓励原始创新,推动学科交叉,但是在实施中,仍然有诸多瓶颈问题需要破解。
我国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在不满足于跟跑世界科技前沿的同时,逐步争取“并跑”乃至“领跑”角色。若想再深度拓展多个尖端领域的科研“无人区”,学科交叉融合将是重要路径,且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纵观全球,科研基金是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创新的重要补给线。那么,如何有效地以科研基金为抓手,推进交叉学科研究与科技人才培养?
破解“成果归属顾虑”,促进学科交叉创新
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存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创新评价体系单一、科研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需对症解决。
首先,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尤其对科研人员分配激励及奖励设置缺乏长远导向。多数奖励及项目较偏重短期成效和贡献,在评价和激励内涵中缺乏对长远创新和工作过程的评价。同时,缺乏以人才为先导和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
其次,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与经费支持不足。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内卷”环境,引发青年工作者更重产出量,缺乏自主创新与探索的制度环境支撑。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虽在政策与主观意愿上试图创造更宽松的环境让年轻人安心做学问,但在“指标”指挥棒的影响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压力大,影响身心健康。这也进一步导致大量青年人才在工作、生活及职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就陷入“内卷”焦虑的恶性循环中,不利于科研创新的长远发展。
科技创新须重视自由探索性研究,然而目前多重制度因素制约了科研的自由探索与学科的交叉孵化发展。在科研评审中,不少院校或科研单位过于强调科研人员的职称、头衔(俗称“帽子”),如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使得评审人员更倾向于将资源和机会倾斜给已有头衔的科学家,忽视了没有头衔但具有创新潜力的年轻科研人员。这种“比帽子”现象导致了科研资源分配的固化,限制了有潜力的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的机会。
此外,在科研成果验收方面,过度关注量化指标。比如,过度重视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专利数量等,忽略了科研的实际质量和长远影响。这种“数论文”“数专利”的现象,导致科研人员追求短期成果,倾向于发表更多数量的论文,甚至因此分割研究成果以多发论文。
此外,成果归属和考核方式也制约了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在许多科研项目中,成果的价值往往只看重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这种模式鼓励单打独斗,抑制了多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具体而言,一些科研人员为了确保自己能够成为成果的第一完成人,避免与其他学科专家深度合作,导致跨学科项目难以有效开展。例如,在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的结合领域,原本可以通过跨学科合作取得突破性成果,但由于成果归属上的顾虑,相关科研团队往往在各自领域内“守土有责”,缺少跨学科合作的积极性。
这类制度化的评审和考核方式,不仅制约了科研的自由探索精神,还阻碍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真正孵化和发展。要打破这些桎梏,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励更多自由探索型科研项目和跨学科的协作机制,推动科研更具创造力和灵活性。
顺应人才发展周期,量身定制激励政策
鼓励学者参与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创新,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其中,既包含待遇,也涉及科研训练与职业发展。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也许值得借鉴。
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简称为EMBL)为培养顶尖多学科交叉科学家及相关人才,提供卓越博士后奖学金计划即跨学科博士后奖学金(简称为EIPOD),旨在支持有才华和潜力的年轻科学家进行交叉学科研究。EIPOD要求,申请者从实验室位于欧洲各国的6个站点中选择至少两位导师(通常需要技能互补,跨越学科)、共同开发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计划,并最终经历项目筛选和面试。EIPOD为候选人提供3年的工资、福利和科研支持。此外,EIPOD为奖学金获得者量身定制帮助其成长为独立科研人员的全套培养方案和科研训练支持。通过相关激励计划,为他们提供跨国合作机会。每一位获奖者可以在欧洲范围内选择一位硕士生,师生共同参与培训并进行为期1.5年的定期互动。EIPOD还为获奖者参加国际会议提供资金支持。对于计划离开学术界进入工业界的科研人员,EIPOD将通过最长2个月的职业实习计划,资助他们探索多元化职业选择。
还有一些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者薪酬待遇可依据时空差异灵活调整,以满足科研人员需求并促进人才国际流动。例如,英国玛丽·居里博士后基金为结婚或有子女的获奖者提供一定额度的家庭津贴。此外,EMBL为员工提供每年30天的带薪年假,与保险公司合作提供全面的医疗、牙科保险等福利,并为距离工作地点较远的员工及其家人提供交通资助。
最后,鼓励顶尖科学家的科研流动与学术交流。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简称EMBO)为流动科研人员提供了灵活的机制,例如博士后研究员最多可工作5年,工作人员和实验组负责人最多可工作9年。为减轻科研人员因短期离职带来的经济损失,EMBO提供离职补贴。EMBL还为离职科研人员提供健康体检,并比较入职与离职时的健康数据,反馈给机构用于管理质量的改进。
跨学科和跨领域研究,需要时间和信任
为助力产出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组织机构应为科研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环境,从制度上保障建立多元、自由且鼓励冒险探索的学术生态与团队合作氛围。
在基金申请与执行的支持保障上,剑桥大学基金办公室曾反馈,科研项目的核心在于“让科研工作者专注于项目本身,而不必担忧其他外部因素,同时敢于进行创新尝试。”即,行政流程的目的是消除障碍,使科研人员聚焦于研究主题。剑桥大学教育系基金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成本核算等行政任务,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并协助处理与政策相关的基金申请表格,确保科研人员能专注于研究。当行政手续变得繁琐并偏离初衷时,需及时重新评估其合理性。
组织机构应秉持人文关怀的理念,营造轻松互助的团队合作氛围。以玛丽·居里博士后奖学金为例,项目通过基金支持,推动国际合作与顶尖会议交流,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充分的科研自由与试错空间,不受年龄限制,旨在通过跨学科和国际化合作培养顶尖科技人才。
为促进多学科跨学科合作,建立跨领域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至关重要。这样能够吸引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或者组织跨学科研讨会、研究生课程等学术活动,推动各领域专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比如,玛丽·居里奖学金鼓励跨学科研究,要求申请者和所依托实验室在技能上互补,从而实现技术转化。此外,玛丽·居里奖学金还鼓励科研人员在国际间流动,申请者可以来自世界各地,无论是欧盟成员国还是国际合作伙伴国家,但在过去三年中不能在申请机构所在国居住超过一年。
与此同时,建议增加更多支持青年科研工作者研究创新的种子资金,进一步促进学术关系和能力建设。跨学科和跨领域研究需要时间和信任,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更是如此。
同时,持续的资金支持可以保障研究人员建立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研究生涯,从基于好奇心的研究到基于挑战的研究自然过渡。资金招标应更加平等、开放、包容,鼓励多元视角来解决问题,并明确人文社会科学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主题上做出广泛贡献以实现跨学科领域合作。还可增设一些注重交叉学科的博士后奖学金,如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的New Venture奖学金为年轻科学家(至少有两年博士后经验但不多于两年的独立研究经验)提供不多于90天的基金支持,用于支持他们访问一个新的课题组,建立新的课题从而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人类前沿科学计划博士后奖学金,包含长期博士后奖学金和跨学科博士后奖学金,旨在支持
领域具有前沿性和潜在转化性研究的计划。该博士后奖学金鼓励申请者具有跨学科的特性,通过使用新颖的方法和技术来挑战现有的范式。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