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属于卓越青年科学家的荣耀时刻。
10月19日,“科学探索奖”2024年颁奖典礼在上海隆重举行。聚光灯、红毯、鲜花……在亲友和线上线下观众的见证下,49名获奖人接受属于他们的掌声和褒奖。
正如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所说,从创办至今,“科学探索奖”坚持为基础科研投射一束光,让科学家们成为真正的明星。举办颁奖典礼,正是希望将默默无闻的科学家推向舞台中央,激励更多的人们关注科研探索,永葆对科学的憧憬与信仰。
“科学探索奖”是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人才遴选公益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这一旨在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技术“无人区”的奖项,奖励对象为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男性45周岁及以下、女性48周岁及以下。每位获奖人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且可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自2018年设立以来,该奖项已累计资助297位青年科学家。
“科学探索奖”的发起人希望,它能让一批年轻科学家心无旁骛,没有后顾之忧地站在科学最前沿,做其他人想做但做不出、不敢做,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研究。
当天走上领奖台的,正是这样一些有雄心、敢冒险的年轻人。
“1秒的1/60,是人眼的时间分辨率;0.1纳秒,是5G赫兹传输一个字节所需的时间;但今天,我要讲的是更短的时间尺度,万亿分之一秒。”清华大学教授周树云的研究,就是探究这一领域。
在这样的时间尺度上,科学家探索用光来调控固体材料的物理性质,改造它的“基因”。周树云的研究,就是要探索二维材料及拓扑材料的非平衡态超快动力学和光致新奇物理效应,尤其是致力于实现周期光场驱动的瞬时能带调控和瞬态相变。
“想象一下,用一个万亿分之一秒分辨率的设备摄像机,拍摄电子在材料中跳舞的‘电影’,那是多么神奇。如果我们能用飞秒脉冲激光去调控材料的物理性质,我们就有希望实现更高速度的器件。”周树云畅想。
四川大学教授张茹奋战的前沿则是神秘的地球深部。“深地工程科学的前沿探索,基本都是在地壳的岩石中进行的,而且越往深处走就越难。”张茹说。
在世界埋深最深2400米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张茹团队利用其低本底、低噪音、低扰动的“三低”特殊条件和及其位于青藏高原东麓的特殊地理位置与环境,开展深地科学与地质时变原位探测实验(GeoDEX)。她的工作,就像在“聆听地球内部‘声音’”,为人类未来在深地“寻宝”,比如能源开采等,突破基础的科学问题。
这群最具创新魄力和活力的年轻人,正在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
无疑,这并非易事。好在,他们足够坚持。
北京大学教授伊成器研究人体内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核酸修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他说,希望能通过操控这些核酸修饰,精准地编辑、纠正遗传信息当中的错误,探索疾病干预与治疗的新方案。“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现在药物研发的主流策略,但是对于探索未知,我感到非常兴奋。”
本年度最年轻的获奖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冯建东,在经历了化学本科、物理学博士、生物工程博士后之后,回到他少时的初心——探索单分子的“思想实验”。
为了测到单分子,冯建东团队制造了单个的纳米级尺寸的孔结构;为了看到单分子,他们发展了新的化学显微镜技术。未来,他们希望发展更有力的工具,操控单分子。
“认准的事情就要坚定去做。”回顾科研历程,冯建东感慨,从测单分子到看到单分子,2018年他从零开始建实验室,前3年没有发表研究论文,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我们还开展了另一个跨界方向,至今已投入6年多,是我投入研究资源最多的项目,直到近期才看到了一些结果。”冯建东说,“我也不知道未来会走到哪,但我相信这里会有发现。”
这正是前辈们希望看到的。在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主席王志珍说:“你们的心里已经充满着自己真正要做的‘大事’‘有趣的事’‘重要的事’了。从今天开始你们踏上科研生涯新的征程,不愿再去追逐已有的热点,也不想将发表几篇CNS(学术界对三本顶刊即《细胞》《自然》《科学》的简称)文章作为目标了。”
“号角已经吹响,奔向未来,去开创新的科学天地吧!”王志珍勉励年轻人。
(原标题:“去开创新的科学天地吧!”——记“科学探索奖”二○二四年颁奖典礼)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