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渐渐黯淡,大幕徐徐拉开,八十多岁的周文渊院士家中来了一位年轻的访客——安妮。安妮此行的目的是给周文渊老师写传记,随着采访逐步深入,往日一幕幕呈现,一则关于水下装备科研工作者群体的故事也铺展开来……
10月15日,“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山东汇演活动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启动,首场演出剧目《大国之蓝》精彩上演。
此次山东汇演活动将持续到10月24日,西北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浙江大学4所参演高校分别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理工大学、临沂大学开展12场演出,献上《大国之蓝》《大地之光》《国之英豪》《求是魂》等科学家主题优秀剧目,用他们的故事,激励青年学子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学弟演学长”激励青年学子
《大国之蓝》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西北工业大学自主水下航行器团队”事迹为素材,选择了“为周文渊院士写传记”的叙事线索,讲述了他主动请缨,在没有资金、没有需求方立项、没有加工厂合作的重重困难下,组建团队,发展学科融合,集智攻关,投身国防装备项目研制的故事。每一阶段的难关,每一难关的跨越都使安妮更深切地理解这一群心怀“国之大者”的科研工作者。
话剧《大国之蓝》自2021年开始筹备,2023年4月首演,“校友演校友、学弟演学长”,剧中40名演职人员均由学校各学院的非艺术特长学生担任。
《大国之蓝》剧照。主办方供图
?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孙平宇在剧中饰演齐乐业一角,他表示,故事的原型就是自己的老师,刚读大一时,对自己的专业和老师有距离感,通过话剧这一独特视角,和老师们的故事产生了共鸣。
在研读剧本和戏剧排练的过程中,孙平宇也会写“人物小传”,与故事原型的老师们多次交流座谈,不断丰富角色的故事和内心的心路历程,“这样我在舞台上有非常坚定的信念感,才可以把台词和动作发自内心地说出来、做出来。”
多场的演绎,也让孙平宇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未来,他还会将在航海学院,攻读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继续走向这条“通往深蓝的航路”。
《大国之蓝》文学策划、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孙瑜回忆起刚开始筹备话剧时,有些同学会提出“这个时代没有英雄了”“老一辈科学家离我们太远”等疑问。
在排练话剧《寻找师昌绪》时,一位航空学院的学生和孙瑜交流。“他说,老师其实我将来不想再学航空了,我研究生就去学金融,我不太理解‘情怀’是什么。”
孙瑜告诉学生,先别考虑这么形而上的问题,把话剧排好再说。几个月后当整个话剧排练结束后,他又找到孙瑜:“老师,我知道什么是情怀了,我研究生会上继续上航空学院。”
把科学家精神具像化
“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自2012年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故事被搬上舞台,在创作过程中由师生深挖科学家故事的传统始终未变。
例如天津大学原创话剧《侯德榜》组织动员师生先后赴北京、天津、大连、南京、福建等地,拜访中国化学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集团公司、永利化工天津碱厂等单位,实地追踪侯德榜的生平足迹,采访侯老后人、秘书、知情人士,查阅书籍和历史文献千余份,整理10余万字的一手资料,才据此创作了话剧《侯德榜》的剧本初稿。
孙瑜介绍说,《大国之蓝》也是由学校师生共同创作的,我们通过一部校园话剧,把科学家科研创新的奋斗拼搏精神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剧中描述了一对情侣齐乐业与章若楠,站在站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齐乐业退出周老师的团队选择创业,但章若楠却坚守初心。这些情感细节刻画使得故事更加丰满、真实、可信,也让观众更容易与角色产生共情和共鸣。
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大国之蓝》编剧郑欣说,希望创作一部讲述身边科技工作者故事的剧本,这些人离当代的大学生更近、离学生未来将从事的专业和事业更近,甚至就是每天给学生批改作业、上课的老师。
《大国之蓝》剧照。主办方供图
?
为了在艺术性和真实性之间寻求平衡,郑欣做了一些巧妙处理。剧中安妮以纪实文学需要艺术创作为由,虚构了科研团队与合作工厂工人因实验失败发生肢体冲突的故事,周文渊回忆并否认其真实存在。这个时候,郑欣用“戏中戏”虚构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加观剧体验感参与感。
“在创作中,我们应该要避免高大全、伟光正的书写,要更接近一个真实的人。每个人都是有脆弱、挫折、痛苦、困难的时候,人物度过脆弱的时刻,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国之栋梁的过程,其实才是对学生最有教育意义的。所以在塑造周文渊院士这个角色的时候,我们选取了他如何运用智慧和人格魅力化解这些障碍的故事,更加增强这个人物的真实性。”郑欣说。
郑欣还提到,学生也深度参与了剧本创排的过程,例如剧情涉及的实验数据、温度需要达到几百摄氏度等细节,同学们都提供了科学严谨的意见。
创新形式涵养优良学风
中国科协介绍,“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已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9所高校排演了20部以著名科学家为主题的剧目,形成了包括《马兰花开》在内的一批精品舞台艺术作品。
这些精彩剧目,以师生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方式创排舞台剧,立体呈现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用鲜活的科学家形象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和科技工作者勇担科技强国使命。
西北工业大学原创话剧《寻找师昌绪》中饰演郭蕴宜老师的龙真同学表示:“参演《寻找师昌绪》是我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场经历,表演内容让我更加深刻的认知到师昌绪先生的伟大。我们有幸同郭蕴宜老师一起进行座谈会,那不只是对我们演出的认可,更是对师老伟大情怀的敬仰。我目前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师老为国为民矢志不渝的精神,也在指引着我前行。”
为了让更多学生感悟科学家精神,自2020年起中国科协还开展“学风传承行动”,在全国高校院所创建“学风涵养工作室”,鼓励引导大家深挖身边典型,凝练科学家故事。这些故事将经过中国科协、中国文联共建的“求真尚美”志愿服务团指导,编剧、排练和演出新的科学家故事舞台剧,让科学家精神通过源源不断的故事挖掘与创作奔流不息。
目前,“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示范带动了170余所高校参与创排紧扣科学家主题、展现爱国创新精神的微短剧,已有8000余名大学生直接参与了主题剧目的创排,600余场次演出活动吸引了百万青少年走进剧场,讲好科学家故事,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