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对科研仪器的原创性研发和创新性改制、容忍科研人员失败的探索、建议北京建立全球开放的科学研究基金、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和规模、让企业从“局外人”转变为基础研究的“出资人”“出题人”……
2023年,北京市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从多方面加强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推动基础研究领先发展。在2024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北京市代表委员们在肯定了近年来北京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效,并对基础研究领先行动的重要举措发表了观点、提出了建议。
(按代表委员姓氏拼音顺序排名)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端端: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建立科学仪器共享机制
北京市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形成了显著优势,尤其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领域和医学工程等重要民生需求领域,形成了系列由基础研究孵化、市政辅助转化的标志性成果,直接服务社会发展。
这得益于北京市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布局,一方面非常重视交叉科学的发展,通过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专题项目等,打破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等基础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建立交叉共融的基础科学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以产业需求带动科技发展,通过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等,建立由产业提出“卡脖子”问题、研究人员“揭榜挂帅”攻关任务的科研模式,为基础科研提供直接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转化路径。
基础研究领先行动,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结合北京市科研优势领域和产业需求特点,提出了一套具有前瞻性布局、地区性优势、切实可行的行动举措。
作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在医学工程领域的原创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发展过程,结合国人的医疗大数据优势,目前部分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原创、国际领先的水平,并已具备从基础研究向应用基础研究转化的条件。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医疗需求日益显著,虽然近年来国产医疗器械已得到突破性发展,但在总体医疗器械中的占比仍显不足。因此,建议在原创性医工技术和国产医疗器械领域,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的优势,给予更多重视和政策扶持。
此外,基础研究的发展离不开重要科学仪器的配合,目前重大科研仪器、专用软件等仍存在资源紧缺、国产化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建议鼓励对科研仪器的原创性研发和创新性改制,同时,整合北京市高校、科研机构的已有科研仪器、专用软件、专门技术资源,建立协同共享机制,让更多科研人员可以接触到前沿科技资源,推动突破性技术和交叉科学发展。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郭田德:率先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容忍科研人员失败的探索
近年来,北京围绕加强基础研究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落地运营,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建设取得成效,各类创新主体基础研究能力持续增强。
从今年两会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基础研究的显著成效。北京市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增长,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排名第一,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率先设立本科生“启研”计划,首批资助193位本科生,项目选题聚焦基础学科与前沿领域。
北京市基础研究领先行动聚焦“数理化生”四大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目标导向型研究,鼓励打破学科边界和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基础研究领先行动举措务实,对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更好服务国家、服务首都战略需求、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基础研究领先行动以重大原始创新和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强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育机制,深化多元投入的体制机制改革,构筑基础研究开放合作高地,对于提升北京乃至全国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基础研究领先发展,必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做科学研究,特别是做基础研究,难免会有失败,重要的是,北京要率先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容忍科研人员失败的探索,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对科研人员过于频繁的考核、评价,难免会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绝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在制度上得到支持。
另外,良好的创新生态是科研成果涌现的重要条件。开展基础研究,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励;既需要健全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也需要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我们要鼓励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能够以更大的勇气来面对公众的舆论,能够接受被成功的发明家或企业家所轻视的可能,不要被一些人认为的人类唯一的追求就是财富、那些拥有最多财富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的肤浅认识所左右。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和规模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北京聚集了我国最顶尖的高校资源和众多科研院所,以及央属研究院,拥有全国最强的科研力量和最高水平的基础研究。近年来,北京市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从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努力,但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和规模仍需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加强对具有风向标和未来引领性产业的集中支持,避免资金过于分散,同时要注意调动央属研究院的积极性,带头联合学界和业界对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王昕:关注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路径
作为一名肿瘤学专业的临床医生,我对北京市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表示由衷的赞赏和期待。基础研究是临床医学进步的源泉,肿瘤学领域的突破尤其离不开深入的基础研究。在我所从事的领域内,北京市的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尤其是在分子肿瘤学、免疫治疗和精准医疗方面。这些研究为我们诊断和治疗癌症提供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新的策略。
基础研究领先行动的六方面部署紧扣科技前沿,充分体现了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的布局。尤其是强调“数理化生”四大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这对于肿瘤学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肿瘤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免疫学等多学科领域内进行深入的研究,基础研究领先行动为这种跨学科的协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然而,基础研究尤其在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往往较为缓慢,且需要长期的投入和耐心。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关注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路径,例如,建立有效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机制,确保研究发现能快速且安全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此外,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建议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的质量和效率:一是增强临床医生参与基础研究的机会,鼓励临床与实验室的互动,以确保研究方向的临床相关性和应用价值。二是加大对年轻肿瘤学研究人员的支持,特别是为他们提供稳定的研究资金和独立的实验空间。三是增强公众对于肿瘤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科普活动提高社会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和理解。四是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与世界顶尖团队共同解决肿瘤学研究中的难题。
综上所述,我对北京市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充满期待,也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推动肿瘤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文继荣:要对基础研究有更大的耐心和持续的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经过近20年来的积累,北京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全国最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我国科技已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迫切需要产出更多真正原创性、颠覆性的科研成果,对顶尖人才仍有大量的需求,这些也是基础研究长久以来面临的突出共性问题。基础研究领先行动的推行和实施,可谓恰逢其时,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
要解决上述基础研究面临的难题,需要打造和弘扬良好的科研文化,进一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对基础研究有更大的耐心和持续的支持,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静下心来做科研。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莉:支持企业参与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基础研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高科技产业的核心推动力。在当前国际科技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因此,亟需政府加大对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出题人”“阅卷人”作用。比如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通过联合基金的方式,吸引小米、纳通、百济神州、智芯微等20余家企业参与,在引导企业参与基础研究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这些举措带来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享受企业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出资参与联合基金的支出,可视同研发费用,享受100%税前加计扣除;二是可以享受区级政府、市自然科学基金给予的配套资金支持,分担和降低了企业风险;三是能够借助市自然科学基金品牌优势、渠道优势,高效遴选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优势科研团队,完成前沿技术布局和人才团队储备,弥补自身原始创新能力的不足。
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旭:做好央地资源的统筹布局
当前,北京正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展基础研究意义重大。
第一,开展基础研究有利于推动知识发现和前沿探索;有利于促进科研人才培养,如帮助青年科学家形成良好的研究素质,培养顶尖的高水平科学家;有利于解决重大挑战背后的基础研究问题,如目前全球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生物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都需要加强基础研究。
第二,北京在推动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北京自2017年以来连续多年位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榜单中位列全球第3。2022年,北京基础研究经费占北京R&D经费的比重为16.6%,基础研究经费总量居全国第一。北京基础研究领先行动中,一项关键举措是将基础研究和青年人才培养相结合,很有创新性,也是很实在的举措。
关于北京下一步如何开展基础研究,我的建议是:
第一,加大稳定投入力度。虽然北京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已经很高,但还有优化和提升的空间,如给予青年科学家稳定的经费保障,延长评价周期。北京的基础研究需要倡导多元化投入,现在以政府为主体,企业和社会参与较少,因此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建立健康的基础研究投入结构,以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
第二,做好央地资源的统筹布局。北京集聚了实力雄厚的基础研究力量,如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等研究资源,北京需要利用这些力量做好统筹布局,与北京管辖的科研单位互相补充,形成协同创新体系。
第三,加强企业基础研究。企业的基础研究一般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企业可以将工程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让企业可以跟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协同关系,推动企业形成更多原创的成果,抢占重点领域创新高点。目前,北京企业的基础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投入不足,需要政府加强相关政策引导,在财政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第四,加大国际化力度。建议北京建立全球开放的科学研究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聘请全球专家参与评选,提高国外科学家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的占比等。建议北京要拿出一定经费,加大研究人员特别是基础研究人员的国际交流。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毅武:让企业从“局外人”转变为基础研究的“出资人”“出题人”
近年来,北京越来越重视企业基础研究工作。一方面,通过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的“国-市-区-企业”四级联动模式,有效利用高校院所的基础研究力量,帮助企业从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中凝练科学问题。纳通也参与设立了市基金-海淀联合基金,已连续3年出资,迄今为止,共资助了66项优秀项目成果,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项目与纳通达成了进一步的合作意向。另一方面,得益于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我们参与联合基金的这一部分出资还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出资500万元,就能享受75万元的税收优惠,极大调动了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积极性。
2023年,北京市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提出了一系列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的重点举措,也为像我们一样对基础研究有迫切需求的企业注入一剂“强心针”。比如,明确提出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重点实验室、研究型大学、国家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建立基础研究创新协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未来,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积极参与推动市场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局外人”逐步转变为基础研究的“出资人”“出题人”,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