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祎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19 22:26:48
选择字号:
揭开肺炎支原体难治之谜

 

入冬以来,肺炎支原体感染趋势明显上升,且主要在儿童群体中流行。一些患者尽管及时就医并服用相应药物,但见效仍非常缓慢。肺炎支原体为何这么难治?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袁静为公众揭开肺炎支原体的难治之谜。

  ?

袁静 受访者供图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长度约为1~2μm,宽度仅有0.1~0.2μm,基因组大小只有大肠杆菌的五分之一。肺炎支原体生长极为缓慢,大约1~6小时才能繁殖一代。此外,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结构,仅通过一个典型的尖端样结构——“黏附细胞器”附着于人体呼吸道纤毛上面,并在纤毛上皮细胞表面滑行。这种特殊的黏附结构导致其可以在呼吸道长期存在。

肺炎支原体在感染人体后,即使采用药物或其他手段处理,也不一定能够完全清除。由于肺炎支原体特殊的“黏附细胞器”可以使其牢牢黏附在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因此不论是剧烈的咳嗽还是打喷嚏等,都很难把它排出去。当它在呼吸道定植以后,如果患者还感染了其他病原体,就会引起混合感染,甚至引发白肺。尤其是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会出现反复咳嗽、发热、呕吐等症状,甚至导致呼吸衰竭。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选用的抗生素种类较少,由于大多数抗生素作用靶点都在革兰氏阳性菌或阴性菌的细胞壁上,而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导致这一类抗生素很难杀死它。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目前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药物结合在核糖体上以抑制其蛋白质合成。但是在药物压力下肺炎支原体的核糖体23S rRNA会发生一些点突变,而这种点突变可以对抗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杀伤作用。我们发现2023年 10 月以后的肺炎支原体几乎都对大环内酯类药物产生了高度耐药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临床上这类药物看起来好像失效了。

人体两个重要的开放器官——肠道和肺部在胎儿时期具有相同的组织学起源,表里相通。通过接触外界的微生物,它们各有一个相应的菌群存在,即肠道菌群和呼吸道菌群,其相互之间关联密切,也就是说肠道菌群与呼吸道菌群、肠道菌群稳态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和转归有密切的关系。

某些情况下,肠道菌群会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肺部,甚至直接影响肺部的病原生态变化。因此,大环内酯类药物在治疗肺炎支原体的同时,也会使肠道菌群受损,正常的肠道菌群的构成和丰度会被打破,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在饮食控制上,首先应选择清淡饮食,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其次,可适当补充一些益生菌,比如酸奶、益生菌制剂、益生元等,促使益生菌的快速增长,从而重建较好的肠道菌群环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