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制定发布《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引导高校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医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为维护群众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指南提出,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新态势,设置5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分别是: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健康与医疗保障、药物经济与管理、生物医药数据科学。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医疗器械工程、老年医学等相关的专业。教育部此次新增的5个专业与以往有何不同?新增专业的意义是什么?对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和川北医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副主任麦陈耀。
专家表示,人口问题和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影响了教育领域专业的设置和学科方向。教学培养要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和变化,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不断调整和变化。新设专业要保证师资的质量,可通过和综合大学的跨学科团队合作等方式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培养应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澎湃新闻:教育部提到,要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您认为这些引导性专业的设置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和考虑?
傅华:人才培养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首先是现在新技术的发展,比如大数据、AI如何与医学相结合。技术环境发展变化很快,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医学发展,需要有这方面的学科培养。实际上,我们很多的高精尖医疗诊断技术都依赖进口,所以这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问题,需要站在更前沿、更高的高度去推进医学发展,来满足人群需要。医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细化出新的方向,不断有新技术融合发展。
另外,人口变化、老龄化等也是很重要的问题,要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就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例如在老年健康方面,当前我国已经有一些研究和投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一个特定的学科以后,布局学科和人才培养将会有力推动健康事业发展。
对老年医学是近十几年才开始重视,以前我们可能把老年的一些问题和其他慢性病放在一起。但由于现在老龄化过程中,出现很多细分问题,例如一个老年人可能有很多的慢性病,在医疗护理等各个方面都有不一样的需求。现在高校本科的培养在这方面还是很少的,研究生的培养慢慢有一些了,很多医院也开设了一些老年科,但是总体来讲还是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在健康专业和培养人才方面就要及早做一些布局和安排。
麦陈耀:首先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像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的设置更多就是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和未来养老的问题。现在我们国家相关专业人才包括医学人才、护理人才、管理人才缺口都是比较大的。
另外,新增的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医疗器械与装备的制造、运行、维护、管理、质量监督、检测、生产过程控制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这解决的也是医药卫生人才紧缺和相关人员效率问题,其中还包括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也是和现在的技术发展相结合。人工智能和医学相当于是多学科的结合,包括在诊断、治疗和常规工作中可以替代人工,提高工作效率。
澎湃新闻:目前不少高校已有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这些新专业与传统的医学专业有何不同?
傅华:新增的专业可能会与传统的专业相结合。不同的专业学习都要建立在一定的医学基础之上,比如我们学医要学儿科妇科等各种细分学科,如果是老年医学,可能在学习基本的学科知识外,加强老年医学方面的专业内容。
麦陈耀:新专业中涵盖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更加鼓励医学和其他专业学科比如工科、文科进行结合。虽然不少高校已有相关的专业课程设置,这次教育部发布的5个引导性专业,比之前的课程设置内容更广泛,内容涉及的学科更多。
另外,传统的学科如医学管理专业,就业面主要还是传统的医疗机构,或者是相关的行政部门等。新增专业如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指向性就很明确,面向当前养老问题,提供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等方面的人才,有非常明确的就业指向性。
澎湃新闻:这些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如何?
傅华:学生的培养和市场的需求应该结合。例如医工结合要根据现在的产业需求,医学技术产业发展起来,就需要医学人才往这方面发展。在医疗保障方面,以前也有卫生管理这些专业,将来在医疗保障这方面可能要加强。在需求更大的健康产业方面,比如说老年医学、医工、AI这方面,我觉得可能市场需求更大。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需求不断扩大,但人才培养总归是要有一个过程,从基础学科慢慢到专业技术培养。如果医务赋能不讲究本身的基础,不讲究能力,“一窝蜂”地涌上来的话,反而质量不好,需要循序渐进、基础和专业相结合。
麦陈耀:从我的体会来说,我认为老年医学相关的专业会有不错的前景。如今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加深,需要有更多的专业性人才进入这个领域。此外如今养老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有一些机构养老,不同模式下需要新人才来改变老一辈对于养老的传统观念认知,更好地帮助他们养老,所以对这个专业我个人有更高的期待。
新设专业要保证师资质量
澎湃新闻:引导性专业的设置,对医疗健康事业发展和未来相关专业学生将带来哪些影响?
麦陈耀:首先,新专业的设置对于医疗卫生行业来讲肯定是更加完善了。之前像老年医学的学科,有些学院设置了相关专业,但是在其他专业下面设置的二级学科或者是方向,没有把它设成独立的专业。现在设置独立专业,不管对于大的学科还是对于卫生服务来讲,完善了现有的方向和专业,培养紧缺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
另外,对于学生来说,拓宽了他们的就业范围,打破了对于传统专业的认识局限。新专业的开设可以让他们对这些方向有更深层的思考,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就业领域和专业范围。
澎湃新闻:在发展新医科专业过程中,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傅华:师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现在医学院的师资,特别是对一些新技术,以前就没有这方面的培养。现在交叉学科以后,需要更多综合性大学其他的专业力量,能够加入这里。在这基础上保证师资的培养,因为只有好的师资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所以新设专业,首先必须保证师资的质量,比如说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请其他领域有关专家老师和医科的老师形成新的团队。
澎湃新闻:对于想要进入这些新医科领域发展的学生,您有哪些建议?
傅华:我认为新增专业并不能“一窝蜂”地去读。首先还是高校需要有好的师资力量,需要和综合大学的跨学科团队合作,硬件软件都要跟上,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开设这样的专业,来推动学科的发展。而不是大家“一窝蜂”都设了这样的专业,但是质量参差不齐,这对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
麦陈耀:首先,学生要认清当前的形势,要根据自己的志向、兴趣和职业倾向,统筹考虑选择个人适合的专业。此外,新提出的是多学科交融的专业,不单包括了医学,还有工科、理科、管理学等内容,对要进入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必须具备更多的知识。提升专业的同时,要拓宽知识领域,这也是在培养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