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凌霄 徐可莹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9/24 20:56:46
选择字号:
每人300万,支持48位青年科学家自由探索!

文 | 孟凌霄 徐可莹

图片

习惯了“蹲实验室”的科学家,在走上红毯的那一刻,顿时拥有了明星般的光环。

9月23日下午,第五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红毯、聚光灯和荣誉,属于2023年“科学探索奖”的获奖青年科学家。

颁奖典礼上,还首次揭晓了他们的获奖理由,以及拟支持他们探索的方向。

这一次,掌声送给这些为中国科学“打天下”的年轻人。

数学物理学

?

?

?

?

?

化学新材料

?

?

?

天文和地学

?

?

?

?

?

?

?

?

医学科学

?

?

?

?

信息电子

?

?

?

?

能源环境

?

?

?

?

?

先进制造

?

?

交通建筑

?

?

前沿交叉

?

?

?

?

“让孩子们觉得,科学家也可以像明星一样”

在颁奖典礼现场,这些获奖的青年科学家是绝对的主角。

新科获奖者们依次走上红毯,在背板签上名字,并拍下人生中最亮眼的照片之一。在宴会厅的颁奖现场,获奖者一一登上领奖台,从他们的“学术偶像”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杯,以及来自前辈的殷切寄望……

而在颁奖典礼现场的绝佳位置,主办方同样为获奖者家属留出了席位,让他们的父母、伴侣和子女共同见证和分享这一高光时刻。

让科学家得到应有的礼遇——这是“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的一贯传统。

2020年,第二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科学探索奖”数学物理学领域获奖人、复旦大学教授张远波带着母亲从上海赶来,又专程把在家乡河南信阳的父亲接到北京,想让他们看看“以前都只在《新闻联播》里看到”的场地。

来自天津大学的陈焱,是2020年“科学探索奖”先进制造领域获奖人,也是当年获奖的5位女性青年科学家之一。

颁奖典礼后,她感慨道,“平时我的丈夫、孩子只知道我是搞折叠结构的,今天才头一次见证了我在工作上的成绩,在别的场合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这样的颁奖典礼有一种‘明星的味道’。”2019年 领域获奖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宋保亮认为,这种呈现方式对中小学生产生的正向影响尤为突出,能让孩子们觉得,科学家也可以像明星一样,在聚光灯下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熟悉科学界的人都知道,科学家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当他们展示创新思想和发现时,科学家群体是非常耀眼的,他们让大家感受到科学的美。

而这一切,值得被更多人注视。

图片

“人生获得的第一次认可是最难的”

过去5年,“科学探索奖”共资助了248位青年科学家。他们来自26个城市,90所科研机构,平均年龄41岁。

对这群青年科学家而言,“科学探索奖”意义重大。

“我相信每一位青年科学家都会有这种感觉:人生获得的第一次认可是最难的。”首届“科学探索奖”交通建筑领域获奖人、西南交通大学研究员邓自刚回忆,获奖前,自己作为一个“青椒”,尽管一直在努力,但总是得不到认可,也曾有过“信心跌到谷底”的时刻。

2019年获得“科学探索奖”后,由于研究终于获得肯定,邓自刚也重新振奋了精神,“感觉更有力量、更有信心、更有干劲了”。

在2020年“科学探索奖”先进制造领域获奖人、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钻开看来,“科学探索奖”是他人生中的催化剂、加速剂:“如果没有‘科学探索奖’,我做科研可能是线性前进的,而实际上,过去几年我们的成果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获奖后3年的成果是过去10年都达不到的。”

与此同时,在“科学探索奖”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的助力下,不同领域的获奖人开始打破学科壁垒,有了更多跨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王钻开坦言,获得“科学探索奖”前,自己的科学影响力局限于机械工程和仿生科技,而在获奖的故事不胫而走后,他收到了不同领域科研工作者的来信,包括美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的学者和学生。

更直观的影响是,这项由科学家主导、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的公益奖项,将使每位获奖人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这也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

在2019年“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获奖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看来,“科学探索奖”的一大特色就是“钱狠话不多”,科学家不仅能直观感受到实在的支持,更能感受到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图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这是一项与时俱进、自我突破的荣誉。

颁奖典礼上,香港大学副教授Joseph Ryan MICHALSKI成为“科学探索奖”5年来首位外籍非华裔获奖人。今年,数学物理学、交通建筑两个领域首次出现女性获奖人。

多元化的青年科学家面貌,正折射出“科学探索奖”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底色。

正因如此,2021年 领域获奖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寄望后来的“科学探索奖”申报者,不仅需要对研究有足够的自信,更不能满足于当前的研究水准,要自我革新,实现真正的自我突破。

“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科技是国际竞争重要的领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所以在这点上,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上面。”

在邬贺铨看来,“科学探索奖”获奖者年龄分布主要在35岁到45岁,这个年龄段大部分的科研工作者已经成家,但还没完全立业,会有比较重的负担。“科学探索奖”5年下来只评出248人,数量不多,但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让青年科技人员知道如果安心做研究,且有前瞻性思考或创新思路,那终究会被发现和认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北大的老校长丁石孙曾说,‘我们这代人拼了命努力,也只能是为后人创造一些好的条件而已’。”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感慨,如今“科学探索奖”拥有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就是在中国形成更大的优秀科学家群体,在中国科学自主创新方面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科学探索奖”和青年科学家呈现的全新面貌,也将进一步印证中国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和科研生态的不断优化。

图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