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日本政府不顾多方反对,执意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工作。当天,中国海关总署宣布,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环境和渔业有何影响?它是否影响我们的食品安全?对此,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新军作出详细解读。
核污染水排海极不负责
“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陈新军说。
首先,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渔业的影响是不可逆的。日本政府宣称的一些“安全证据”实际上并没有科学依据。在这方面,国际上很多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很多核污染物的影响和后果并不清楚。
其次,本质上福岛核电站事件是场事故。不同等级的核事故产生的核污水成分和影响也不同。实际上,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事故等级非常高。核污染水和核废水或其他排放物是有本质差别的,它不可能安全。如果是安全的,日本政府也没必要执意排到海中,企图通过海水来进行“稀释”。
“我们查了一些文献,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中,铯元素对海洋生物会产生影响,还有些衰减周期更长的元素影响则更大,包括有几十种对环境和生物影响目前还没进行研究的元素。”陈新军补充说,“因此,核污染水排海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不必过分担心水产品安全
日本北海道外海是西北太平洋黑潮和亲潮的交汇地。黑潮正好从福岛经过,污染物会通过洋流慢慢扩散到整个太平洋。目前,已经有研究机构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整个太平洋区域都会受核污染物显影响。
“不必过分担心市面上水产品的安全。”陈新军说,“今天海关总署已经停止日本水产品进口,对离污染源比较近,日本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范围捕捞的水产品进行管控。”
据介绍,国家有关部门已对我国管辖海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从消费者层面来说,对进入市场的海产品可放心选择。
“我是搞渔业资源研究的,我们刚刚结束在西北太平洋的科考航次,采集了一些样本,后续还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陈新军说。
2011年,日本东北太平洋地区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后,我国就开始了海洋监测。当时国家海洋局(后并入自然资源部)曾设立一批研究项目,对西北太平洋渔业资源、海洋生态等方面进行研究。此后,生态环境部除对近海进行常规监测外,还对整个太平洋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分析和研究。农业农村部也支持过一些航次,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之前,对水体、渔业、生物资源进行样本采集,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对比的背景。
“实际上,国家层面上很多工作早已布局,一些研究正在进行。”陈新军说,“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我们更应采取行动,包括加强与中西太平洋国家的合作,携手加大监测的频次和力度,对衰减周期较长的放射性元素进行长期检测和研究,确保监测和研究的覆盖面和覆盖周期,确保公众的食品安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